关键发现
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客户需求愈发多样,企业逐渐意识到,自身业务需要更加敏捷、高效,具备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迭代的能力。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的敏捷高效,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企业的“自动化武器库”品类丰富,包括RPA、iPaaS、AI、低代码、BPM、流程挖掘等。企业可以使用多项自动化工具,但结果往往是各项自动化工具处于各自的“自动化烟囱”之中,仅能实现碎片式自动化。例如,某企业的IT团队可能在使用低代码开发平台、财务团队可能在使用RPA、呼叫中心则可能在使用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烟囱抹杀了多项自动化工具之间的协同性。并且,企业对少量自动化工具的使用可能造成短视行为,进而难以获得最优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例如,企业在财务自动化场景引入RPA,容易导致其在后续的其他场景中仍优先甚至强行使用RPA,而不去考虑它是否为最佳解决方案。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来应对。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是指将各项自动化工具融为一体,充分释放协同价值,通过组合创新为企业寻找一条自动化水平提升和运营方式变革之路。
Gartner于2019年提出超自动化(Hyperautomation)概念,主要从技术组合角度阐述超自动化内涵,较难和业务价值建立链接,导致甲方兴味索然。因此,亟需重新定义超自动化,推动市场发展。爱分析对超自动化作如下新定义:超自动化指利用RPA、iPaaS、AI、低代码、BPM、流程挖掘等自动化技术,实现组织端到端流程自动化以及新业务流程快速编排,帮助组织提升效率、创新能力和客户体验的平台产品或解决方案。
爱分析从技术架构角度将超自动化市场划分为平台层和应用层。平台层包括自动、集成、AI相关的一系列工具所属的特定市场,例如智能决策、RPA、BPM等,也包括由这些工具融合而形成的新市场,例如PRA与iPaaS融合形成AutoPaaS。应用层包括垂直行业场景应用和通用场景应用两部分,每部分包含若干特定市场。超自动化市场划分详见下图。
本报告重点选取低代码开发平台、iPaaS、流程挖掘、RPA和流程中台五个市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超自动化进行研究。
厂商入选标准
本次入选报告的厂商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l 厂商的产品服务满足各市场分析的厂商能力要求;
l 近一年厂商具备一定数量以上的企业付费客户(参考第4章各市场分析部分);
l 近一年厂商在特定市场的营业收入达到指标要求(参考第4章各市场分析部分)。
(注:“近一年”指2022年Q2至2023年Q1)
2.1 超自动化助力企业实现端到端流程自动化和新业务流程快速编排
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甲方的单点问题,例如应用RPA解决桌面级任务自动化问题、应用iPaaS解决集成问题、应用BPM解决流程管理问题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如同赋予甲方“神经元”,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因此未能形成“神经系统”。碎片式自动化让企业形成大量自动化孤岛,需要整合孤岛建立端到端流程自动化。
RPA在证券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对账、流水查询等环节,可实现任务级或“短流程”级自动化。端到端流程则比较长,跨越多个系统且场景复杂,RPA较难胜任。以券商零售柜台交易业务为例,将交易柜台交易操视为流程起始,后续流程需要遍历柜台系统、营业网点系统、券商后台系统、交易所平台、券商内部结算平台和券商内部分析平台等多个系统。
图 1 券商零售柜台交易业务流程(简化示意图)
实现某个端到端流程自动化只是超自动化业务价值初步体现,更重要的是构建可组装的工作流,甲方可以敏捷地跨业务/部门/系统/平台,实现新业务快速编排,有利于甲方提升效率、创新能力和客户体验。
以城市租房信息数字化转型为例,通过超自动化可以实现快速、低成本、灵活的工作流编排。当租户信息上传至社区系统时,社区系统利用RPA迅速查询屋主信息,通过智能呼叫与屋主确认租户及房屋信息,通过iPaaS将核实后的租房信息同步到公安系统、住建系统和社区系统。若通过定制化开发方式实现城市租房信息数字化转型需求,存在周期长、投入高和灵活性较弱的短板,“重复造轮子”现象难以避免。
图 2 城市租房信息数字化转型(简化示意图)
2.2 超自动化实现的三个阶段:任务自动化、流程自动化、运营自动化
甲方的超自动化实现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任务自动化、流程自动化和运营自动化。
图 3 超自动化实现之路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任务自动化。主要解决开发、审批、集成等单点型问题。任务自动化为甲方运营赋予“神经元”。
2) 第二阶段:流程自动化。通过跨业务/部门/系统/平台,解决企业线条型问题。流程自动化为甲方运营赋予 “局部神经”。
3) 第三阶段:运营自动化。构建可组装的工作流,甲方实现新业务快速编排。运营自动化为甲方运营赋予完整、灵动的“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