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研究范围定义
2.市场洞察
2.1 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增速放缓,行业呈现分化
2.2 智能制造重点建设方向:敏捷化、低碳化、平台化
2.3 新兴技术尚处于尝试阶段
3.厂商全景地图
4.市场分析与厂商评估
4.1设备后市场服务
4.2 工业数据智能平台
5.入选厂商列表
“十四五”期间工信部等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强调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深化智能推广应用,开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路径,智能制造市场发展潜力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企业智能制造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宏观层面,国家政策助推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企业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的同时,也需加强与绿色制造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末期,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因此,如何以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成为企业面临的新考题。
技术层面,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下,各项新兴数字化技术如何在制造业场景落地,成为企业待探索的问题。例如,5G、VR/AR、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持续渗透,逐步释放价值。工业元宇宙、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又带来了新的命题。
从需求侧来看,首先,消费端整体需求放缓,消费者对制造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新消费时代下消费者对消费品个性化的要求逐步提升,对供应链提出了考验;其次,全球经济滞胀导致制造业出口增速降低,精益生产成为增长点,加之疫情以来,制造业人力短缺与资源流通不畅加剧,进一步倒逼中国制造企业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如何以智能化能力满足消费端高端化、个性化需求,助推消费增长,又如何解决生产端的资源短缺问题,实现精益生产、增强协同能力,是制造企业必须面临的挑战。
为了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理解智能制造的应用实践价值,了解智能制造各细分市场的优质厂商及其产品和技术能力,爱分析开展了《2023年智能制造厂商全景报告》相关研究。
爱分析将智能制造市场划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主要涵盖云计算、边缘计算、硬件设施设备。平台层主要有工业数据智能平台、技术平台及业务平台。应用层分为解决方案及工业软件。具体市场划分详见下图。
图:智能制造市场全景地图

-
-
近一年厂商需要具备一定数量以上的企业付费客户(参考第4章市场分析部分);
-
近一年厂商在特定市场的营业收入达到指标要求(参考第4章市场分析部分)。
(注:“近一年”指2022年Q1至2022年Q4)
在宏观政策的持续正向引导和企业自身业务发展诉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智能制造市场保持着增长态势,制造业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不断升级,投入意愿增强。但宏观经济下行对制造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167.4亿元,同比下滑21.4%。受此影响,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投入能力有所下降,2023年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增速放缓。
从行业来看,综合行业收入规模、数字化投入能力、政策支持度等因素判断,汽车、电子设备、电气、钢铁、有色金属、医药等是智能制造投入较高的重点行业。
2.2 智能制造重点建设方向:敏捷化、低碳化、平台化
从智能制造建设的重点方向来看,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数据智能平台建设是重点场景,整体呈现敏捷化、低碳化、平台化的趋势。
1)供应链管理:经历了疫情洗礼,随着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的推进,打造敏捷、充满韧性的供应链成为制造企业的重中之重。面对不确定性增强的产业链和消费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一方面需要提升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和敏捷响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降低供应链端的成本。
2)生产管理:生产环节是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的核心业务环节。在基础的生产管理和执行场景,企业正在对传统的MES系统进行数据化、云化升级,更好地实现数据驱动协同和管理。同时,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实现高级计划与排程,并借助新的AI算法持续优化效果。
3)能源管理:双碳背景下,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成为新趋势。政策方面,《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即将出台。同时,对于钢铁、有色金属、医药制造等高能耗行业,节能降碳也契合企业降低成本的现实考量。
4)数据智能平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从单点场景验证进入平台化能力建设阶段,平台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以数据智能平台为例,建设数据智能平台已经成为企业统一管理数据资产、打通数据支撑各业务场景数字化应用的必备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