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读中央一号文件,挖农村金融市场机会

农村金融或将迎来发展拐点。

2017年02月08日
撰写 | 薛凯丽
  • 土地流转
  • 中央一号文件
  • 农村金融
  • 金融
  • 支付数字化

近日,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预计中国农业规模化将加速,伴随而来的便是农户金融需求将激增。

需求的诞生意味着市场空间和机会。或许未来农村金融市场即将被撬动,成为一处新金矿,吸引众多掘金者在此争相竞技,并迎来发展热潮。

核心在于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率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键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解决结构性矛盾,优化供给体系,由保量向重质转变。

解读此次文件的核心思路,对于农村金融产生影响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粮食、经济、饲料种植结构,减少供需失衡的玉米种植,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

二是增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品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农村土地,发挥规模效应,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深化农垦改革。

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创新。

未来将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质增效,在此政策方向下,未来中国农业土地流转将进一步加速,农业规模化发展将稳步推进。

首先,提质破局点在于土地流转。近年来,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到三权分置和两权抵押贷款,都是在为加速土地流转铺路,只有土地集中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支撑后续的机械和科技生产投入。

数据来源:土流网

其次,增效关键是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降成本、提品质、增效率,关键手段是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以往我国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下,而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升生产集中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调规模效应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最后,增收重点是经营模式变更。政策向新型农业主体倾斜,而新农人的显著特点便是适度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实现农民增收,除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工资以外,种植为生的农民收入则是源于经营性收入,那么生产经营模式变更,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供给侧关键是要提质增效的政策思路之下,未来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将稳步推进,规模化经营将成为趋势。

规模化发展扩大农村金融需求

土地规模化进一步发展,伴随而来的将是农村金融需求的扩大。

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催生经营性金融需求。农村金融的用户并不是普通农民,而是有一定积累的农户,其金融需求明显区别于消费金融用户,即并不是超前消费需求,而是生产经营性需求。

因此,生产规模的扩展需要农户投入大量材料,而且生产投入扩大之后,收入才可能会得到增长,那么在此之前,必将催生农户对于农机、农资等农业投入必需品方面的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需求扩大蕴藏着市场空间。我国土地流转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并且多发生在农户之间,诞生了一大批种植大户,目前全国经营耕地面在50亩以上的规模化农户已经超过350万户。

在改革思路下,规模化农户数量还将继续扩大,再加上农户所具有的经营性需求,对应所产生的农村金融市场空间也将非常巨大。

市场有望被撬动,参与者在产品、场景上下功夫

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参与者来说便意味着机会。如今农村金融领域已经开始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参与方包括传统金融机构、BAT巨头们、创业平台等多类别,未来随着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经营成为趋势,农村金融的前景也将更为广阔。

产品分类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抵押贷,此前受制于农村产权制度约束,土地难以进行抵押贷款,而2015年国务院从顶层设计上提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两权”可以进行抵押,并在之后不断完善保障农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

同时,此次文件也强调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加上未来供给侧改革下土地集约化将加速,农户便可将耕地进行作为抵押物,以满足其金融需求,当前农信社、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多采取抵押贷的形式。

一种是信用贷,这是目前互联网巨头和不少创业平台采取的形式,即针对农机、农资市场,围绕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户做出授信,并向其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户在传统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门槛高,并且抵押贷资产评估难,互联网平台则通过快捷、方便的信用贷,满足农户金融需求。

农业属性上看,由于经营风险问题,参与者此前大多集中在可规模化生产的粮食作物上,而此次文件强调调结构,并强调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未来养殖领域的金融需求也将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场景类别上看,农业现代化趋势加速,高质量农业复合肥、种子、农药等新兴农资,已经规模化生产所需的机械化设备,都将是农户的首要需求,同时,农机市场空间广阔,而现代化农资的存量替代空间也非常巨大,据华泰证券估算均将超过5000亿元。

因此,伴随着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将会得到撬动,或许便会是一座待开发的金山。

存在政策、征信、推广等风险和难点

农村金融领域固然存在机会,但是在政策、征信、推广等方面,也存在着风险和难点。

首先是政策风险。此次文件中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对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

政策在大力支持的同时,也提出要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推动农村金融立法,虽然这主要针对的是农村诈骗和高利贷问题,但是对于创业平台来说,“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重点,还需坚持合规经营,防止踩到监管红线。

其次是征信问题。农户群体处于征信完全空白状态,征信数据几乎为零,并且农户并无固定收入,个人财务状况难以量化,还款能力较难判断。

另外,农村金融除信用风险比较突出以外,经营风险也相对其它领域更为明显。农户的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一旦受到客观因素影响,便会受到毁灭性打击并失去偿还能力,这是难以提前预防的,大多会通过农业延续性来解决。

最后是推广问题。农村是较为封闭的社会,村落、农户分布分散化,属于熟人社会。同时,农户群体互联网程度不高,生活环境相对闭塞。

因此,对于关注农村金融的参与者而言,要想解决首要的获客问题,便需要投入大量的线下人力推广团队,才能打开农村市场的口子,长远便会面临成本投入与规模扩大之间的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