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壹心理CEO黄伟强:理想主义者终于做商业变现了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专业尊严 

2016年07月28日
  • 人工智能

2002年因为一本《学习的革命》与心理学碰撞出火花,2007年从北师大珠海分校应用心理系毕业,2011年创办互联网心理学服务平台壹心理——在与心理学同行的这条路上,黄伟强一走就是14年。

5年的时间,壹心理从最初的心理学内容网站,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心理学平台,拥有网站、心理FM、壹心理APP和口袋心理测试等产品,为用户提供心理杂志、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课程等线上服务。

2015年10月,在资本寒冬里又撞上公司资金困难的壹心理,开始尝试推出付费服务。而在此之前的四年间,壹心理一直是一个纯“情怀产品”。“我们一直在克制‘不挣钱’的恐惧,因为‘做大’跟‘挣钱’这两件事,很多时候是矛盾的。”黄伟强说。

壹心理的商业变现尝试在第一个月就看到了成果。今年1月,壹心理获得赛富基金领投,北极光跟投的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现在我们可以更有底气,投资人也更敢跟我们一起去赌这个未来”。

 
创业是蜕几层皮的过程 

爱分析:2016年被互联网心理学领域创业者称为“变现元年”,年初壹心理也完成了近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整个过程顺利吗?

黄伟强:其实是满戏剧化的。去年下半年,我们遇到了资金困难,当时账上只剩下两个月的工资,但那时候壹心理还没有任何商业模式。我前后跑了有70多家投资机构,大家基本上都是一个观望的态度。最后有5家投资机构给了我们TS(投资条款清单),但他们给的都是比较低的估值,最高的一个估值是1.2亿人民币。

当时两个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第一,接受这个比较低的估值,1000万、2000万十天之内就能到账;第二,不签这个TS,但你的团队再过两个月就发不出工资了。

这个时候,我的选择还是克制,克制这种融不到钱的恐惧。然后我们在10月份开始咬牙做商业变现,第一个月就收支平衡了。能养活自己,这让我们有了底气,后面也拿到了融资和一个比较满意的估值。

这个过程不能算顺利,70多家投资机构,跑了两三个月,这是一个多么煎熬人的过程。你从投资人高大上的办公室里坐电梯下来,刚刚还像打了鸡血一样去跟别人讲你的项目,现在你站在广场上,一点力气都没有,就想坐在椅子里面躺一会儿,然后抬头看着天。

这个融资困难的节点我们走过来了,但它一定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也是蜕了几层皮的。

爱分析:心理学领域的创业者,普遍都会感觉到融资难,你认为原因在哪里?

黄伟强:我自己总结有几个点。第一个是它的变现方式有点不太确定,它没有找到一个爆发式变现的方式。第二,心理学行业的服务和产品可标准化程度低,它是一个高人性化、高个性化的产品,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EAP(员工帮助计划),或者其他服务,其实都是高度依赖专家,高度依赖个性的产品。第三就是这个市场的确还在早期,大众虽然都有潜在的需求,但这种需求还有很大的开发和提升空间。

爱分析:之前天使轮和A轮融资的时候,壹心理都还没有确定的商业模式,你怎么说服投资人?

黄伟强:在做壹心理之前,我做过一些新媒体的心理学大号,投资人相信我在互联网心理学领域的能力,所以2011年7月刚开始做壹心理时,我们就拿到了天使投资。

2014年A轮融资的时候,也和这次一样,在融资前经历了资金危机。当时我们账上的钱全部用光了,那时候就会很犹豫,这个事情到底还要不要去做。我觉得那是最艰难的时期,心里不停地有一个念头冒出来,我不行,真的不行……

然后我就报名去走了“玄奘之路”,在戈壁滩上,4天走120公里,对于一个在城市里生活,没怎么运动锻炼过的人,这是一个满大的挑战。我走下来了,满脚的血泡。在走的过程中,我消除了所有“我不行”的声音,回来以后借了100万,又开始做事情。后面就如很多鸡汤故事一样,我们又融到了钱。

但鸡汤故事是不能重复上演的,变现依然是投资人比较担心的问题。不过也正因为这个行业还在早期,它就有很多可能性,可以跟很多方向和领域去结合。这也是前几天在心理行业发展峰会上,与会者们的一个共识。

壹心理团队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专业尊严 

爱分析:在7月9日、10日,壹心理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心理行业发展峰会上,大家分享的点有哪些?

黄伟强:首先我们邀请了业内一些做得很好的心理机构的创始人,分享他们的经验。然后我们请了一些投资人,听他们讲资本是怎么看待这个市场,他们投一些项目的理由是什么,想拿投资的项目团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第三个,我们请了科技领域的一些朋友,比如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还有智能硬件团队等,请他们分享这些领域怎么跟心理健康领域结合,未来的五年、十年,会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我们觉得心理学跟科技领域的碰撞,未来一个很主要的方向是“心理学+AI+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会代替很多初级的心理咨询师。另外还有跟VR的结合,心理学提供内容,比如把催眠场景录下来,用户戴上心理设备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放松、减压,目前已经有团队开始在做这一块的事情。

爱分析:所以这次行业大会上,大家对心理学行业的前景是比较看好的是吗?

黄伟强:其实大家还是觉得满苦情的,这个行业的发展阶段,注定了很多东西你要去探索,做这件事还是需要情怀、需要坚持,这会是一个挺迷茫的过程,因为你要不断地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去找确定的事情。

但这次大会让大家很振奋的一个点是,这些冲在领域最前线,能听到炮声的人,他们第一次走在一起,相互交流,互换资源,这给了大家很多的鼓励。因为以前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冲锋陷阵,但现在你发现身边多了很多同行的人,大家还可以交换装备,然后你就会更有底气,可以走得更远。

爱分析:在创办壹心理之前,你在心理健康领域还有过两次创业。后来决定创办壹心理,是抱着怎样的想法?之前的创业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黄伟强:我之前的两次创业,一次是在蓝心网,另一次是在博曼心理。蓝心网是我们大学时期都在玩的一个论坛,2008年的时候,它的创始人邀请我一起去做这个事情。在蓝心网的经历最宝贵的一点是,它让我对整个互联网生态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我知道怎么去做内容,怎么去做用户喜欢的产品。

2010年我加入博曼心理,这是一个线下服务于企业的传统心理机构,做EAP。两次创业从线上到线下,让我对用户、对互联网,对整个行业都有了一个丰满的认知。

后来离开博曼心理,是因为你发现这是一个买方市场,你得去迎合他们,要去喝酒应酬,很多时候你会丧失自己的专业原则,你也感觉不到专业的尊严。这就是当时整个行业从业者的状况。

所以我决定去做壹心理这个事情,我想让这个行业变得不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自己的专业尊严,只用付出专业的劳动就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而不用去做太多跟专业无关的事情。

爱分析:所以壹心理是一个承载了理想主义的产品?这条行业变革的路应该怎么走?

黄伟强:我的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你看到我们前四年都是没有商业模式的,因为我始终坚信一点,做“值钱”的公司比做“挣钱”的公司更重要。比如你现在有一个100万粉丝的公众号,你是想做到200万粉丝,还是每个月挣个200万?

壹心理首先还是要做培育市场这件事情,我们从内容起家,通过新媒体去传播内容,这是我们擅长的,也是获取用户最好的方式。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消除中国人谈论心理学、接触心理学的这种羞耻感,让大众看到心理学、喜欢心理学,让他们知道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这条路我们走得很慢,商业思维也是后期才逐渐诞生,但是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依然会选择这样的路径。

让心理学变成一件时尚的事情 

爱分析:在互联网心理学领域,你认为壹心理现在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它的优势是什么?短板又在哪里?

黄伟强:我们更多地还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开拓者跟探索者,因为现在这个市场支撑不起一家独角兽的公司。我们探索了很多种方式,把传统心理学跟互联网相结合,我们也会把经验分享给同行,让他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壹心理的优势主要还是用户优势,一个是大众用户,一个是专家用户。目前我们有1400万用户,600多个专栏作家,400多个心理主播,还有800多家心理机构和6000多个心理咨询师入驻我们的平台。从用户跟品牌来说,我们是行业第一的。

短板的话,我们现在比较头疼的地方是产品线拖得有点长,做的产品比较多,如果能把所有东西放在一个点上去单点突破,可能会是更好的方式。

爱分析:付费服务这一块的业务目前情况如何?接下来壹心理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黄伟强:我们的付费服务首先是从心理测试和心理课程开始的,暂时是在自己的平台上去做。接下来我们会跟其他的平台合作,比如跟一些亲子、情感、职场类的APP,我们通过API的接口给他们提供心理测试,这样他们可以给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也多了一条变现通道。

今年壹心理肯定能成为一个盈利的公司,这一点我非常确定。接下来我们也会在商业化的探索上花更多一些精力,但首先我们还是要先打磨自己的产品。我们一直在说要做自己放心的靠谱产品,就是当我的朋友告诉我他遇到了心理问题的时候,我可以很放心地把我们壹心理的文章、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测试的链接发给他。

壹心理平台上有6000多个心理咨询师,但是我们推荐的只有700多个。要成为壹心理推荐咨询师必须达到一定条件,比如现在我们要求他的咨询时长在500个小时以上,以后可能把标准提高到800个小时。

在壹心理的团队里,我们会要求把用户跟产品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把营业额放在第一位。这可能也是理想主义者创业的一个点,他会克制自己在商业化上的冲动,而鼓励团队去做更好的产品。

爱分析:从壹心理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到,你对壹心理的定位是偏“轻”的,没有去做像心理治疗这样相对“重”一些的产品,为什么?

黄伟强:中国现在整个的心理学环境是什么样子?不是说那些生病的人找不到心理医生,而是只有1%甚至更少的人知道,我得了心灵感冒,我要去看医生。其他99%的人,他们即便知道自己心灵得了感冒,也会选择用其他方式去应对,比如旅行、唱KTV,但这些方式很多时候只是暂时逃避了问题。

壹心理现在要做的事,是把这99%的人对心理学的潜在需求释放出来,让他们能放心地接触心理学,意识到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人生有更多选择,然后用心理学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美国现在有四分之一的人会定期去看心理医生,每个明星都会有自己一个或两个的私人心理咨询师,他们觉得这个事情跟吃饭唱歌一样,非但不会觉得羞耻,反而是说我很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我们把壹心理的产品宣传放到写字楼的电梯间里,坐电梯的人可以很自然地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连接专家,这才是一个对的产品使用场景。我希望我们在谈论心理学的时候,会觉得它是一件时尚的事情,就是我愿意去跟朋友分享说,“嘿,我今天去见了我的心理咨询师”。这时候,这个市场的春天才是真正到来。

当然,这种场景只有在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实现。美国是人均GDP在7000美金的时候,市场慢慢地爆发出来,中国在2014年人均GDP就达到了这个水平,所以我们说,这个行业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