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融360 CEO叶大清:我做互联网金融是怎么不碰钱的

叶大清在做的事情是连接人和钱,但是采访中一再强调,他和创始团队的一致共识是,不碰钱。

2016年05月17日
  • 金融

2015年底,融360完成D轮融资,实际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云锋基金、赛领基金领投,红杉和StarVC跟投,创始人叶大清超强的融资能力让资产端入口之争提前宣告结束。

这和叶大清的个人特质存在很大关系。圈子里盛传,叶大清特别善于讲故事,在采访中,他也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不想回答的问题,他会迂回到自己想谈的话题上,但又不会让人尴尬,也会时不时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控制谈话节奏。整个采访下来,与创业公司CEO的身份相比,叶大清更像一位备受欢迎的新东方授课老师。

我们和他聊了许多方面。其中,融360的商业模式选择、天机风控系统究竟如何运作、引入StarVC投资的考量,他都进行了深度解答。

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

不做竞价排名,不做P2P

融360的搜索模式和传统搜索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做竞价排名。为什么不做,叶大清有很明确的判断,“在百度上搜索银行,显示的结果是一些大型的银行反而排在很后面。搜索的结果不是真实的情况,所以当时就决定,不做竞价排名,而优先用户的体验做真实的最实际的筛选匹配。”

早期和融360相仿的几家公司后来都转型为P2P,但叶大清并不看好P2P商业模式。一方面是存在行业监管,另一方面就是P2P本身也存在问题,他认为P2P公司估值不会达到十亿美金以上。

这一结论也来自于他的亲身验证。早在2005年,叶大清在美国一家名为Prosper的P2P机构投过5,000美金,截止到2008年,一共亏损500美金。

他过后总结投资失败的三个原因:首先,高风险,比如,美国的信用卡公司给没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凤姐发了信用卡,这表明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成熟,所以在美国去P2P借钱的人肯定在银行借不到钱,这样P2P拿到的都不是最好的资产,风险自然高;其次,07到09年正好遇上金融危机;再则,P2P本身的模型不够好,没办法通过做筛选来降低风险。 

连接人和钱,但是不碰钱

不做P2P,那做什么?

叶大清在创立融360以前,已经在金融和互联网领域从业十余年。他称自己为“银行业的叛逆者”。2011年,他觉得创业时机到了,索性转身离开银行,投身互联网。

“到2011年,中国的贷款需求旺盛,其中消费信贷每年都以30-40%速度增长,小贷公司迅速崛起。与此同时,民间金融案件接连爆发,巨大的民间融资市场空白需要填补。”叶大清希望能做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此时,叶大清遇到了天使投资人庄辰超。在庄辰超的撮合下,叶大清结识了陆佳彦和刘曹峰。彼时,陆佳彦在宁波银行上海浦东分行担任分管零售的副行长,刘曹峰在百度搜索部门带着自己的团队。经过几次长谈,他们决定一起创业。创始团队互联网加金融的背景也是融360受资本青睐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融360以搜索为切口,切入民间融资市场。“我们的构想是做一个金融垂直搜索平台,解决借款人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叶大清说。类似花旗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赚钱,抵御经济周期的能力更强。但是,就零售金融市场而言,传统国有银行没有经验和能力去获取客户、筛选客户、风险定价,而这恰恰是融360的机会。

叶大清的思路是把复杂的金融做简单。放款够不够快、额度够不够高、服务够不够好,这是用户最看重的事情。他们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来满足这些实际需求。

起初,融360内部有一项政策,为了使产品经理深刻理解业务并满足用户需求,公司通过补贴利息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实际去贷款,这种近乎笨拙的方式随着时间也进行了更新。去年,融360刚刚成立品研部门,专门去做用户调研,同时基于数据做用户分析,前端看转化率,后端看风险。他讲到一个有趣的数据分析结论,愿意用4G下载APP的用户风险会更低。实际研究之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在乎流量的用户,收入也会更高。

叶大清在做的事情是连接人和钱,但是采访中一再强调,他和创始团队的一致共识是,不碰钱。拿理财业务来讲,融360并没有接通理财产品,而是主要做消费者教育、网贷评级。

除去理财之外,叶大清也不看好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他的理由是,美国SME小微企业贷款做得并不顺畅,有可能赚了六年钱,第七年一个季度就把钱都亏了。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则更难做。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分散而个性化,又缺少财务数据。 

风控服务于导流

叶大清希望通过融360完成搜索、比价、信用评估的整个过程。

在美国,用户有三种方式购买金融产品。一是直接和金融机构联系,二是通过Google搜索,三是借助Bankrate比价。但在国内,因为信用体系不健全,用户无法依靠综合搜索引擎来完成。叶大清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全部方式,并且参考美国的信用评估系统Credit Karma,增加信用风险评估的功能。

融360平台的信用风险评估则是通过“天机风控系统”来实现。叶大清的做法是,“人在移动互联网,钱在银行、小贷机构端,这中间通过天机整合大数据去做信用风险评估,为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帮助它们提高抗风险能力。”

天机系统的运作方式并不是把数据整合过后提供给对方,而是作为一个平台,为不同需求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风控服务。要完成这个过程,首先需要打通数据接口。现在融360和通付盾、百融等第三方金融机构在技术对接、数据评估方面存在合作。除此之外,还接入了一些金融机构的数据。

导流模式的盈利困境

叶大清创业起步同样艰难,传统银行对融360的业务模式存有疑问,只能靠叶大清和陆佳彦去刷脸。后来,才可以对接市场部、卡中心。

目前,融360对接过去的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两类:银行占百分之四十,小贷公司占百分之三十左右。业务模式以无抵押贷款为核心,像消费信贷、无抵押信贷,50万以下的贷款占百分之九十左右。

对于这类平台,最大的问题是用户粘性以及用户线下行为的跟踪难以保证。融360的做法是,收取信贷员、金融机构的反馈,作调整。除此之外,如果没有借到的钱的用户做出反馈,平台则会进行二次推送。

融360的盈利模式和传统互联网模式类似,对用户免费,对金融机构收取一定比例的营销费用。整个过程可以描述为,用户通过融360投放的广告来到平台,搜索需要的金融服务,做出选择。如果一个用户成功通过融360进入金融机构,融360则会收取一定比例佣金。

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融360要想获取用户到自己的平台,需要不停地投放广告。广告费用远远高于平台的收入,这是最大的尴尬。

采访中对于这个关键问题,我们问到叶大清,融360今年的广告预算,他没有具体透露,只给了个大概,“业务增长三倍多,广告增长低于业务。”

引入StarVC,建立品牌是降成本的重要一步

如此,已经非常明确的是,在扩大服务规模的基础上不断降低成本是融360实现盈利的不二法门。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就是降低获客成本。除去投放广告之外,融360找到了另外一个不用付出任何成本的获客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用户不用通过广告就可以知晓融360的品牌,进而在有借款需求的时候直接打开融360的网站。

融360在D轮融资时引入了StarVC。这和他以往选择资本的角度有点不太一样,可以参照的是,前四轮的机构中有光速、红杉、淡马锡,偏专业和权威。对于选择StarVC,叶大清很果断,“对老百姓来讲,StarVC在大众当中的影响力高于红杉。我们希望借助任泉、范冰冰扩大品牌影响力。”

除去StarVC,融360历史上另外一位重要的投资人是庄辰超。他帮忙组建初期团队,维护业务合作,介绍圈内资源。所以业内有“融360做的是金融领域的去哪儿”的说法。叶大清不以为然,“融360要做的是金融领域的百度加天猫。”

至于最后导流的收入是否能够覆盖广告成本,融360的品牌影响力能否被足够多的目标用户知晓,一切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