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上海STEM云中心让创客教育进校落地

上海STEM云中心如何做校内市场?

2017年12月25日
调研 | 东起 撰写 | 东起
  • 教育
  • STEM
  • 教育科技
  • 上海STEM云中心
  • 素质教育

作为上海STEM云中心负责人,张逸中是STEM教育的长期实践者,早在2013年,就开始全职运营STEM教育项目;2014年,在上海市科协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上海STEM云中心(以下简称云中心)。

云中心作为STEM教育平台,为学校、机构、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客群提供相应STEM教育服务,包括STEM教育项目顶层设计、STEM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等。

面向学校的STEM教育服务是云中心的核心业务。2013年,是校内STEM教育元年,在政策驱动下,部分进校公司获得了快速成长。作为最早一批主要参与者之一,云中心也是主要受益者,截至当前已经覆盖了400余所学校。

注重教研,用户粘性高

据张逸中介绍,云中心目前学校用户续费率达到98%,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使STEM教育在学校真正落地,二是能够满足学校相关各方需求。

在落地方面,云中心通常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在合作之前,先对学校进行调研,再根据学校现状和管理人员需求提供STEM教育的顶层设计方案。

STEM是综合性学科,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然而矛盾的是,当前STEM教育在学校内的受重视程度还不够,相关师资十分缺乏。因此,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云中心提供STEM课程、课程需要的硬件以及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的最终目的,也是使教师不但能授课而且能自主设计STEM课程,从而使STEM教育项目在学校真正落地。

在用户需求方面,云中心不断进行课程迭代,满足学校对课程更新和升级的需要,这也是其续费率高的主要原因。

课程迭代背后是对教研的要求。成立初期,云中心把主要工作放在教研,目前有300多门覆盖不同主题的课程,并有30余名全职教师负责课程研发,同时云中心也会吸收由学校教师自主设计的优秀课程。

此外,能够满足校长、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用户的需求,也是云中心的核心优势之一。

与大多数进校机构一样,云中心也是通过与渠道商合作进校。由于相对于硬件产品,服务的毛利率较高而且有持续性,云中心能够与渠道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有一定主动权。

“宜家式”产品+云课堂,助力业务规模化

对于规模化,云中心主要有两方面准备,一是教研标准化,二是研发、使用云教室。

张逸中介绍,云中心的服务类似于宜家模式,提供给学校的服务是依据其个性化需求制定的,但课程品类以,及课程研发的方式是可以标准化的。

云中心依据学校的需求和预算,搭配相应的课程和服务。

此外,云中心自主开发云教室,用于对学校和机构的在线师资培训,从而提高人效。

对需求在同一阶段的学校用户,云中心会定期进行集中的在线教研和师资培训;同时,公司的师资团队也会形成梯队,服务不同阶段的用户。

服务机构客户,布局C端市场

除核心的面向学校的业务外,从今年年出开始,云中心也向机构提供解决方案。

随着STEM教育概念的普及,2C机构越来越多的出现,但很多缺乏课程。与2C机构合作,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触及更多C端用户,布局C端市场。

由于不是必修必考科目,STEM教育在C端接受程度还不高。但随着校内STEM教育的普及,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校外C端市场的发展,而这一部分也更具想象空间。

近日,上海STEM云中心创始人张逸中接受爱分析访谈,对公司战略、运营情况以及行业看法进行了系统阐述,现节选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经费来源渠道多,校内市场向好

爱分析:STEM云中心现在面向哪些用户?

张逸中:首先,STEM市场是要先定位在B端,比如公立学校和政府,这是目前市场需要打开的那个点。

第二,C端市场的认知还没有打开,这是我们一个基本判断。

第三,未来一定是B端影响C端。

比如K12,公立学校有教育资源,但是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就会有很多C端机构去做。但STEM现在的情况是,公立学校还没有做透,或者没有开拓,C端需求还是很难去激发,这有一定因果关系。

爱分析:面向的学校有区域侧重点吗?

张逸中:目前看下来,基本是跟当地GDP有关,GDP越高的地区对STEM教育诉求越强。另外,会倾向政策导向优先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四川、浙江和江苏。

爱分析:当地政府会有经费支持?

张逸中:经费方面也是有很大转变。过去没有用于STEM教育的经费,但是现在慢慢开始从两个方面改变:一是专项经费的支持;二是有些项目的经费可以用于发展STEM教育,由于STEM是比较综合的学科,与很多项目都能够有关系,所以经费的“口子”就特别多。

当然,从不同地区的需求不一样。比如说中西部地区是希望获得优秀教育资源来做STEM教育,东部地区可能是要教育国际化。所以STEM教育也很容易跟现有项目融合,在经费方面是没有上限的。

爱分析:带来变化的原因在哪?

张逸中:有三个原因:一是迎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二是符合各方诉求,比如校长希望做一些特色,而STEM教育是比较容易出特色的;三是从教育本身来说,STEM教育确实是更符合未来教育的一种方式,与社会变化是吻合的。

进学校的关键在于能够落地

爱分析:对于机构,覆盖更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张逸中:STEM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比如课程,而是一套系统落地的东西。

所以对STEM教育理解更深刻、能做出更好STEM教育产品的机构,就更有市场话语权和竞争门槛。对于市场能开拓到什么程度,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爱分析:学校更倾向于选择哪些服务?

张逸中:那一定是整体的。学校关注点在于,是否切实能够开展相关活动。校长也非常清楚,只拿一部分产品是不足以用来实施的。

这与传统课程不一样,因为现有的传统课程体系是完善的,增加某一产品相当于提升某一部分能力。但STEM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学校的运营模式、管理和课程等等,是需要一个完整体系落地的。

爱分析:云中心给学校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

张逸中:相对于单点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做的更系统。

首先,我们会对学校进行调研,然后提供顶层设计方案,主要是学校的发展规划,每一步怎么实施,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给学校的是一套可以实施和运营的完整方案。

学校认可之后,再落地到产品、课程、服务以及相关配套,比如师资培养、创新实验室和物理条件上的支持,帮助学校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规划。

合作通常是以学年为单位,我们为学校提供3-5年发展规划。学校每年都会有新的要求,然后逐渐完整。用户粘性非常高,续约率98%,因为学校确实觉得这个方案和路径是它所需要的。

将产品标准化,平衡学校需求和企业发展

爱分析:服务流程是否能够标准化?

张逸中:其实是完全标准化的。很多人问我非常重服务的教育怎么做,又要规模化又要个性化。

我讲一个例子,我们思考的模式和宜家模式是类似的。每个样板间是个性化的,但是具体到家具都是标准化的。所以对我们来说,内部运营实际上已经考虑到规模化需要的服务标准化。我们给学校的方案每个都是不一样的,但具体产品模块是标准化的,这就平衡了学校诉求和企业发展。

爱分析:教研以什么方式进行?

张逸中:基本上是在线一对多,比如一个区域学校的教师,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教研工作,解决服务能力的问题。

定期的在线教研、学校的问题反馈,在一年当中是持续的。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学校能够很好的开展STEM教育。但我们的成本是不高的,因为是常态化的固定开支,占比也非常小。

另外,学校的老师课上的好,她们也很开心,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案例,这样就形成了共同体,老师会为云中心背书,愿意跟云中心合作,也可能进一步完善我们提供的内容。所以老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一方面是我们课程的实践者,同时也可以是课程开发者。

所以,我们和学校就会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

爱分析:对于云中心,随着用户增加,教师团队怎么搭建?

张逸中:这当中会产生梯度。

不同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形成了机构化的服务。之前最好的种子培训师会给需求最难的学校提供培训服务,因为是对口的,而对于刚入门的学校,不需要非常难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有不同基础的老师来服务。

对我们来说,内部也有培养机制,老师总归要能够不断往上走,同时有新的老师加入,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规模化。

为合作方赋能

爱分析:研发成本是占比最高的?

张逸中:主要就是研发成本,跟软件公司一样。

由于利润高,一方面我们会吸引一批更好的研发和内容人员加入进来,然后利用企业本身的标准化体系,更好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合作伙伴更愿意与我们合作。

但产品质量一定要越来越好,东西要越来越丰富,提升的价值越高,双方的收益越大,也就更乐意来做这件事情。

爱分析:课程中需要的硬件也是由云中心提供给学校?

张逸中:与课程配套的教材教具,是我们自己开发的,这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我们也帮助很多合作伙伴,比如一些硬件厂商。

单纯卖硬件很容易进入恶性竞争。我们与伙伴合作,使硬件成为方案中的一部分,就能够提高硬件的价值。合作伙伴也更愿意来做,相当于放大价值,大家都能够得到实际的收益。

C端市场成熟还需要时间

爱分析:面向机构和学生的业务也在做吗?

张逸中:我们目前也给机构提供解决方案。与进学校相比,模式是一样的,只是产品上会有差别。

我们看重将来会有大量2C的B端机构出现。2B2C将来一定是共生的,就像K12教育,体制内、体制外是相互影响的,然后满足不同的用户诉求。

爱分析:您判断C端市场成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张逸中:我估计还需要3-5年。

爱分析:计划云中心会以怎样的节奏发展?

张逸中:云中心在2013年开始做2B业务,这个时间节点是非常合适的。这部分市场我判断,再过2年左右会普及。

C端市场成熟还需要3-5年,实际上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就有很多人开始做,现在布局C端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