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用教研和技术构筑壁垒,海风教育能否弯道超车?

海风教育打造“切片式”教研体系

2017年10月12日
调研 | 凯文 东起 撰写 | 东起
  • 教育
  • 在线1对1
  • K12
  • 海风教育

在线直播教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原因主要在于三点:1.用户年轻化,2.直播软件盛行,3.语培(语言培训)公司对市场的培育。

相对于语培市场的发展,K12有些“不温不火”,一方面由于是市场空间足够大,另一方面也在于还没有被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无论如何,高增速还是让行业看到了K12课外辅导也能快速规模化的希望。

海风教育是K12领域向线上转型较早的机构。2010年从针对自主招生的线下班课辅导入场,到2014年成功转型为主打中小学学生学科培养和升学辅导的线上1对1辅导机构。

创始人郑文丞认为,相对于规模扩张,教研能力才是机构的核心壁垒,也是更需要时间积累的。因此,海风教育2014年从教研和教学系统研发入手,目前,已完成覆盖全国范围内十二个年级,包括小学700+,初中1500+,高中3000+在内的全学科、全考纲和多级难度的知识切片,并配套近800万道精选习题和详解。

“切片式”的知识结构化,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从而增加教师对平台的依赖;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辅导。

教学系统的自主研发,是为了契合K12课外辅导的特点,使学生有更好的上课体验;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学数据的积累。

郑文丞毕业于复旦大学,大三开始创业成立海风教育,对如何在市场及其分散的K12赛道走出差异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近日,他与爱分析交流了公司转型的原因、现在的打法、以及对行业的判断,现节选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爱分析:2014年业务转型出于哪些考虑?

郑文丞:2010年,我们开始办线下班课,做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辅导,在上海发展了三个教学点,覆盖江浙沪用户,每年有1000多万流水,400多万净利润,从小的规规模经济角度看盈利能力还可以。

但有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空间有限,细分领域天花板较低;二是线下模式发展效率太低,再结合第一个问题,发展起来就更难了。

2011-2012年,我们就在思考线下课外辅导如何互联网结合,发现一个核心问题是“兼容性”不好,原因我们归纳为“死亡三角”:第一,中小学生是缺乏自驱力的学习人群;第二,中高考内容复杂且枯燥,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三,互联网本身充满诱惑,学生能否通过线上模式实现好的学习效果,要打个问号。

所以,在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商业模式支撑的情况下,这件事很难做。很早就有机构尝试,但不太成功,比如十年前就有网校,形式是一对多的大班课,他们都避不开一个问题就是完课率不够,完课做不好就无从谈效果,没有效果就没有口碑等一系列东西。

爱分析:直接尝试了在线1对1?

郑文丞:在线1对1在2013-2014年就已经表现出要火的趋势,最早是从语培(语言培训)开始,像VIPABC、51Talk和小站教育等。

我们第一时间关注到并在系统评估后,确定这种模式能在中小学课外辅导领域,解决刚刚提到的“兼容性”问题。

核心在于在线1对1的强交互,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使监督变得有效。

另外,家长可以监督,老师可以复盘,机构也可以更直接评估老师的教学情况。

爱分析:具体有哪些调整?

郑文丞:2014年第三季度我们开始尝试线上模式,线上线下平行推,线下使用我们原来的场地,线上价格便宜,重点推。第三季度结束时,线上业务营收占比比预期要好。

于是,我们做了两个调整:一是关停所有线下教学点;二是开始开发在线学习系统。

之所以自主开发学习系统,是基于开始尝试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的行业特征。对比语培,K12课外辅导的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交互模式不同,K12理科教学更复杂,有坐标、公式和画图等,单纯通过视频和鼠标等无法解决;二是教学内容更复杂,不同地区、学校和年级差异较大,需求破碎度非常高。

因此,如果不自主开发学习系统,就不能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个性化内容匹配,那就跟传统线下培训机构没差别,只是把教学从线下搬到线上,解决时空问题。

爱分析:教研怎么做的?

郑文丞:我们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做线上业务的教学研发,从高中入手,用类似“拍美剧”的方式推进,比如春季和暑假的教研做完,暑假班开始招生,暑假的时候做秋季和寒假的教研,以此类推;覆盖年级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2016年第二季度底,高中和初中全部做完,第三季度开始做的小学教研。

同时,教研有个明确思路方向,就是做“知识切片管理”。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做出包含数百万习题的五千多个知识切片,每一份就类似一个乐高积木块,包含讲义、题目、答案详解、相关知识点等等。

做完以后,保证了两件事情:

第一,保证教学质量。从整个培训行业来看,老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海风的系统,将知识点切片化之后,使每个具体的切片都具备了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从而保证了我们的教学质量稳定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准。

第二,能够帮助老师匹配不同的学生需求,做针对性教学,特别是跨区域匹配。

爱分析:师资情况怎么样?

郑文丞:目前有接近2000多名教师,分为全职和兼职,其中兼职教师代课量占业务比重的40%左右。

90%以上的全职教师来自线下辅导机构和公立学校,我们吸引他们的点也比较明确:一是单位小时报酬相对更高;二是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提供备课效率,减少通勤成本,从而可用时间变长;三是保证生源,匹配全国的学生。

兼职教师主要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自985、211以及师范类学校,带课量通常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5倍。在给他们带来更多收入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我们可以提出更多要求,从而保证师资和教学质量的稳定。

我们需要通过教研和技术,使教师和学生对平台形成依赖。

爱分析:积累的数据怎么使用?

郑文丞:这是教研的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

首先,把教学过程的全部数据记录下来,可以帮助教研和系统进一步优化。

第二,在数据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反馈给学生更多有效的内容,从而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知识点推荐。

第三,目前人工智能的概念在教育培训行业也比较火,虽然在教培领域人工智能一定会有很大发展,但它仍然需要数据,然后逐步渐进。所以我们现在把教学数据记录下来,其实就是我们在为技术发展积累数据土壤的过程,未来一定是有用的。

爱分析:海风在获客方面有哪些做法?

郑文丞:2-3年前做在线1对1很累,因为用户的接受度比较差。但随着老师、家长的平均年龄降低,明星代言等市场推广,用户对于1对1在线教育的接受度在不停提升,现在,业务在逐步变的好做。

首先,我们的核心在于体验,接近98%的业务量来自有过试听体验的用户。

第二,降低所有环节的退费门槛。首课之前无条件全额退款,第二节课起退还未上的课时费。

第三,教育虽然是后验品,但是体验周期可以缩短,通过技术使用户看到各种数据分析,让他们感知到这个1对1学习平台更专业,哪怕暂时还没看到对学习效果的提升,但至少已经看到更好的方法论。

目前,从续费率、退费率和转介绍率等核心数据来看,我们普遍高于同行业的线上和线下机构。

爱分析:怎么看行业内不同机构的发展路径,海风怎么做的?

郑文丞:我们的观感是这样:

第一,对于业务规模的差距,弥补没有那么难。因为我们从开始放量到现在,一方面是稳定性比较好,另一方面相比于早期放量机构,增速也不慢。

第二,市场和销售管理等工作透明度比较高,当规模相差无几的时候,也可以做大体量的营销预算。

第三,教研和技术相对周期比较长。2014年以来,我们一直在不停磨合,在我们现在还不太大的业务规模体量下,每个月积累的数据量已经非常多,所以在数据积累、功能迭代和各种细节优化上,我们始终会有一些领先。

爱分析:怎么看未来市场格局?

郑文丞:互联网行业集中度很高,但教育培训集中度很低,所以在K12在线一对一领域,不会只有一家,但也不会超过5-6家,随着规模增大,会形成2-4家主要“玩家”的稳定格局。

如果其中一家机构想相对做大,不仅需要通过运用市场化手段或提高运营效率来实现,更需要有差异服务这种核心内容。所以这也是我们的提前布局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