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

MoPaaS鲁为民:PaaS已经到第三阶段,融合业务场景是趋势

融合了Cloud Foundry和DocKer技术的MoPaaS是否能在企业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017年10月09日
调研 | 李喆 撰写 | 李喆
  • 云计算
  • Docker
  • PAAS

MoPaaS鲁为民:PaaS已经到第三阶段,融合业务场景是趋势

近年来以Docker为代表的轻量级容器技术兴起,在云计算领域形成一波新的技术风潮。

基于Docker的容器云提供直接管理操作基础设施的能力,其轻量级的特性也更加符合以新型互联网业务为主的业务各异且相对分散的应用场景,但面对传统企业急需的互联网化,或者一些大型企业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比如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平台支持,Docker或多或少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另一方面,Cloud Foundry 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级PaaS技术,在屏蔽基础设施层面的复杂度,简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构建管理等领域,都使得应用的交付非常简单和快捷,似乎更被功能集中的大型的垂直业务场景所青睐,比如工业互联网。

这已经在北美市场得到印证。全球五百强企业中,大多都在使用Cloud Foundry技术搭建云平台,支持生产环境的运行。Cloud Foundry 的容器使用量和规模在所有技术方案中占绝对优势并不令人意外。

微软不久前投资Pivotal(北美一个以Cloud Foundry为主要解决方案公司),后者估值达28亿美金,已经成为北美的独角兽初创企业之一。

国内市场同样也有一家以提供企业级云平台产品为服务的公司——MoPaaS。这家公司的融合云平台产品同样基于Cloud Foundry,同时高度融合Docker和Kubernetes(K8s)等多种技术,以满足企业级用户的多种需求。

MoPaaS的发展历程与PaaS的发展类似。早期提供公有云PaaS,主要是为开发者提供应用开发部署工具,用户根据资源使用来按月付费。但公有云PaaS市场当时并没有成熟,用户付费意愿低。

直到一个偶然机会,MoPaaS发现了企业是PaaS最先落地的市场,在这个时候及时推出由流程驱动的企业版云平台,为企业级客户提供包含软件开发、部署、到运维等工具和流程管理,也刚刚好走到了传统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风口。

企业上云的需求非常强劲,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场景化应用的迅猛发展在不断推进企业云原生的需求。

近期,爱分析对MoPaaS创始人鲁为民进行访谈,他对MoPaaS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未来战略做出阐述,以及PaaS层技术演进、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现将部分内容分享如下。

MoPaaS鲁为民:PaaS已经到第三阶段,融合业务场景是趋势

业务与战略

爱分析:公司最早做公有云的PaaS平台,后来转向企业级,公司的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

鲁为民:PaaS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这个也是MoPaaS发展的历程。

早期的PaaS服务侧重于应用交付工具,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开发和部署工具,工具间本质上相对独立。当时类似服务还包括Google App Engine和Heroku。这类服务的主要形态是公有云。

早期公有云PaaS通用性强,但与用户相关性不太够,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应用场景,和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差比较远 。

同时,这种应用交付模式在当时是颠覆性的,用户一时很难改变之前形成的应用开发习惯,而不大愿意付费来使用新的模式。因此,用户接受度和粘性都不高,业务很难规模性增长。

第二阶段,也就是PaaS的真正落地,是在企业级市场,交付的方式主要是私有云。其特点是在工具基础上,以业务流程驱动,打通工具之间连接,把各种相关工具串起来构建业务流程,以更好的支持和满足企业业务创新的需求。

对企业用户来说,应用软件从开发、到交付、到运维都有不同的流程管理,这些流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复用性,通过云平台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针对业务的通用流程模块,客户可以方便打造满足业务需要的应用。这个也是我们MoPaaS企业级PaaS主要的思路。

PaaS进行到现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业务场景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第三阶段的PaaS是业务场景驱动,除了前面两阶段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以外,PaaS需要去支持具体业务场景,比如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教育等行业,其价值可以更直接的体现。根据业务场景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地通过业务创新实现商业价值。

这些新的业务场景一开始需求就比较明确,比如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应用交付,市场的接受程度比想象要快的多。这些垂直市场的体量巨大,比如未来工业互联网会远比现在IT市场大得多。

这些规模化的应用场景难以靠一个简单的轻平台来支撑,需要选择比较成熟的技术平台,简化服务的运维和管理。像GE的Predix 、西门子的MindSphere、SAP的Hana、以及IBM、微软等相关平台都选择像Cloud Foundry这样的企业级PaaS平台。

Cloud Foundry作为企业级的PaaS平台,适合各种大型垂直应用场景,它可以满足企业级高性能、高可用性和安全性等要求。这种企业级PaaS平台,再配以轻量级的容器云服务功能,则可以全方位地满足企业用户的多元需求。这个也是MoPaaS的企业级融合平台的设计思路。

爱分析:OpenShift是已经没有人用了?MoPaaS的技术选型是怎么考虑到?

鲁为民:从产品层面,新版OpenShift是Kubernetes(K8s)的封装版,它的定位应该介于Cloud Foundry和原生K8s之间,是定制了的K8s。因此虽然灵活度没有原生的K8s这么高,便捷性和企业级功能不如Cloud Foundry,但由于介于这两者之间,试图平衡这两个方面,所以还应该有一定市场。

此外,PaaS在迎来迟到的爆发,市场大饼会进一步扩大,所以作为OpenShift的市场规模也应该会继续增加。

Cloud Foundry针对PaaS进行了高度的封装,更像傻瓜相机,用户不需要做太多适配调整,可以更便捷地通过平台进行应用交付。基于Docker/K8s的容器云平台更灵活,用户控制更多,但用户使用的门槛可能就更高一些。

另外,现在的企业级应用场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仅仅依靠IaaS或PaaS(包括容器云)不能满足所有应用场景需求。之前定义的IaaS、PaaS、SaaS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界限会逐渐模糊。

我们把不同的技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可以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需求,比如Cloud Foundry可以满足70% 的常见的应用场景需求,同时帮助用户简化应用交付过程,从而缩短时间和节省成本;Docker/K8s的容器云平台可以满足剩下的20%的特殊场景需求;最后剩下10%就用原生的IaaS平台满足。

MoPaaS通过融合的云平台形成这样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从产品角度来看,MoPaaS通过往上(SaaS)和下(IaaS)延伸的融合是应对用户的多元需求。

从技术层面来看,MoPaaS早期基于Cloud Foundry,到现在Cloud Foundry和K8s的融合,也是应对市场的需求。今后,MoPaaS会继续走这条路。

所以,我们不会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PaaS公司。MoPaaS往上支持各种业务场景,比如智能制造和教育培训等,往下和IaaS融合,通过SRE提供高效的平台管理和运维能力。

爱分析:Cloud Foundry除了便捷性和满足企业级需求之外,和基于Docker/K8s打造的容器云还有哪些基本差异?

鲁为民:Cloud Foundry 也是基于容器,但是单个的容器不是一个PaaS,还需要容器之间的调度、编排和通信等功能。Cloud Foundry 针对PaaS将相关很多功能模块高度优化和封装,屏蔽了基础设施层面的复杂度;提供应用层的管理操作,简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构建管理,使得应用的交付非常简单和快捷。简易的操作也方便用户使用。此外通用化程度高,适合功能集中的垂直业务场景,如工业互联网。

容器其实就是一个隔离的虚拟化计算环境,容器是当今PaaS的一个标配组件,当然它也可以用到其他非PaaS的应用场景。

Docker的容器云提供直接管理操作基础设施的能力。用户通过直接操作容器可以灵活地实现应用迁移、部署。这个轻量级的平台适合支持业务迥异分散的应用场景;但是灵活性也带来了用户学习成本和使用复杂度的增加。

像Cloud Foundry和OpenShift这样的标准化PaaS架构、其运行环境就是容器。Cloud Foundry有自己的专有容器,思路与Docker等通用容器是一致的,都是基于LXC原生容器,但对其做了相关的优化。此外,Cloud Foundry也支持Docker容器。

MoPaaS的融合云平台产品基于Cloud Foundry,同时也高度融合了Docker和Kubernetes(K8s)等多种技术,以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级用户的需求,特别是MoPaaS更有效地帮助用户提升应用交付能力,同时提升云服务运维效率。此外,MoPaaS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还提供仅仅基于Cloud Foundry 的 PaaS 平台产品以及基于Docker/K8s的容器云产品。

爱分析:MoPaaS 在支持Cloud Foundry和Docker等技术上做了哪些工作?

鲁为民:MoPaaS不是Cloud Foundry 或Docker的简单封装。首先从技术架构上实现技术元素和用户需求上的融合,一方面要能满足前面提到的不同领域用户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能照顾到未来新的需求演化。

在Cloud Foundry 的基础上,MoPaaS还提供各种丰富的服务作为云平台产品重要的部分,比如数据库、缓存、位置等服务,而且要保证高可用、可弹性扩展等企业级产品功能。另外,MoPaaS还通过服务架构支持各种业务流程的定义和管理,业务流程由业务场景决定,同时也与用户习惯有关。

应用的交付能力和高质量运维管理,是保证平台可靠得支持企业级应用场景的关键。MoPaaS扩展了Google的网站可靠性工程(SRE)概念,推出云服务可靠性工程的智能化运维管理方案,以保证云服务业务的高可用、高性能、和高安全性。

PaaS领域直接面对应用场景,体现业务价值,所以创新的机会是巨大的,可以看到不同的提供商做出来的东西会有差别的,这与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MoPaaS鲁为民:PaaS已经到第三阶段,融合业务场景是趋势

爱分析:MoPaaS向下做时会做什么?

鲁为民:我们不会做IaaS本身,我们在和相关的IaaS厂商合作,对IaaS进行融合,通过对IaaS的统一运维和管理。

比如PaaS的计算资源的扩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台基础资源扩容,需要通过IaaS机制来管理PaaS资源调配;通过PaaS跟IaaS的深度整合,让PaaS通过相应的接口自动设置底层的功能来实现资源弹性伸缩和管理等功能。

另一方面是平台上的应用扩容,PaaS平台本身提供应用资源的弹性伸缩机制,根据应用的负载情况来自动增加计算容量。

另外就是平台运维和管理,Google提出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网站可靠性工程)的概念,将系统运维问题作为一个软件问题处理,试图通过软件作为主要的工具来进行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处理以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我们根据我们团队多年云计算服务的运维实践,扩展的这个概念,提出SRE作为云计算服务可靠性工程(Servic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软件作为一个主要的工具来提供系统的智能运维,实现配置管理、系统监控、故障隔离和故障恢复等自动化。

目前很多云计算服务的事故,故障恢复时间太长,需要长达十几个小时才能恢复,远远超过其服务可用性的承诺。但这方面大多是流程管理的问题,技术的因素很多时候远远小于管理流程的因素,运维软件工具需要同时照顾到这两个因素。我们团队成员中包括前思科Webex的运维负责人,有云计算中心运维,特别是流程的设计和管理上有第一手经验。

通过SRE这样的智能运维工具作为粘合剂,把IaaS、PaaS和SaaS融合起来,在满足多元业务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云服务的高可靠性。

爱分析:MoPaaS向上延伸做到哪一步?

鲁为民:目前我们专注几个业务场景,主要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包括能源、制造、教育和金融。

爱分析:刚才提到这些业务场景,能落地的还是大型企业,所以MoPaaS业务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并且偏重私有云?

鲁为民:对的,我们目前的业务主要来自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私有云,或更确切的说专有云,是目前PaaS真正可以落地的一个场景。

到目前为止,公有云PaaS市场还没这么成熟,只能满足部分的需求。而由业务流程驱动的PaaS主要服务大中型企业客户,更多的是以私有云形态呈现。PaaS真正起飞是从第三阶段开始,服务特定的业务场景,这个阶段是各种形态共存:公有云的回归,再加上私有云和混合云。

我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调整和布局,我们服务对象也开始相应地变化,因为每一个阶段服务对象都有一定特点。第一阶段针对开发者,为他们提供应用交付工具,第二阶段针对中大型企业,侧重业务流程管理。第三阶段就是混合形式,包括中小型和大型企业,以业务场景化为中心。

早期公有云PaaS服务模式不太成功不是公有云形态有什么问题,而是时机不到,而且用户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开发者用户群体不足以支撑业务的增长。

实际上,目前针对企业的公有云PaaS服务有很大的价值,我们现在也在往这方面推进。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做了很多布局,包括和微软和阿里云等厂商合作,通过成为微软加速器成员以及加入阿里云的云合计划成为阿里云PaaS和容器领域唯一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和微软Azure以及阿里云强强联手,提供中小企业用户所需要的PaaS服务。

爱分析:和第三方云厂商合作,以阿里云为例,阿里云服务的企业怎样购买MoPaaS的产品?

鲁为民:MoPaaS公有云服务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用户按需按月支付PaaS服务费用。

虽然MoPaaS的PaaS服务建立在第三方的IaaS之上,比如微软Azure和阿里云,但用户并不需要和IaaS提供商打交道。用户只需要按需购买MoPaaS的PaaS资源就行,我们把IaaS的资源打包在MoPaaS里面提供给用户,所以底层的计算存储也不必去找第三方购买。

另外对于其它的第三方服务,我们也同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按照打包付费模式提供给用户。

爱分析:第二阶段以私有云为主,到第三阶段时,两类客户是重合的吗?

鲁为民:因为都是为满足业务需求,客户有很大的重合部分。特别是第三阶段应用场景直接面对客户价值,可以更直接的满足客户需求,可以期待客户使用PaaS服务的意愿更强。

另外,云平台提供商提供业务场景驱动的云平台云服务,不仅仅是让用户开发好应用部署在云上就行,还必须保证平台服务能够可靠安全的运行,这个就需要提供有效的运维管理体系。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是业务流程管理问题。

我们提供SRE智能化运维管理工具和服务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生态系统的打造,和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做这个事情。

爱分析:MoPaaS未来整体战略?

鲁为民:我们是定位是以业务场景驱动的中立的融合云平台厂商,不是一个单纯的PaaS厂商。

产品战略上,我们专注于企业级云平台产品和服务,逐渐聚焦行业。

爱分析:现在MoPaaS对标公司有哪些?

鲁为民:我们一直坚持开放的原则,提供中立开放的融合云平台产品和服务。对技术选型不会有感情色彩,不刻意绑定某种单一的技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相应的最合适技术。

我们采用Cloud Foundry提供企业级PaaS平台,现在根据市场的需要,融合了包括Docker容器和K8s等计算。再加上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的储备,使得我们相对于而国内外PaaS厂商具有优势。

就产品来说,我们和IBM的BlueMix可以对标;就Cloud Foundry技术来说,我们可以对标Pivotal。它们在国外做得相当不错。另外,就容器云来说,我们和国内外的其它Docker公司可以对标。所以,MoPaaS在产品上的优势主要在产品的多元和融合上。

MoPaaS鲁为民:PaaS已经到第三阶段,融合业务场景是趋势

行业与市场

爱分析:PaaS通用性比较强,公有云IaaS厂商会不会自己把这块业务做了?

鲁为民:我们目前不会担心这个。PaaS相对于IaaS来说更多元,不同厂商侧重点大多不一样,所以PaaS间都会有很大差别。

大型的公有云IaaS厂商,像微软Azure、阿里云和腾讯云等,如果提供PaaS服务,更多可能是先从对其IaaS核心业务的扩展着手,也提供通用性功能为主做PaaS,不可能试图面面俱到。否则业务相关性不高,用户价值不好体现。

实际上,阿里云和微软Azure都有不同的PaaS,但是它们还是跟MoPaaS有深度的合作,也是因为这个因素。

爱分析:怎么看公有云和私有云未来发展趋势?

鲁为民:现在企业(私有)PaaS云平台的市场规模更大,但是长远看公有云PaaS的潜力巨大,因为公有云才能更好的体现云服务的价值。

PaaS是一种新的应用交付形态。PaaS可以降低很多复杂技术使用的门槛,更便于创新。一些新的应用场景由于其复杂性和规模要求,越来越多地使用PaaS作为应用和服务交付的环境和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得通过使用PaaS云平台来使用这些新的服务。

比如现在你要开发部署一个人工智能应用,相比你自己去搭建TensorFlow的环境来使用相关人工智能服务,远没有用这样一个TensorFlow平台服务来得简单方便。

因此,场景化的PaaS可以降低开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的门槛,这样人们就会逐渐习惯使用PaaS平台,而不再像过去由工程师完全自己全栈开发应用。新一代的软件开发人员会逐渐体会到PaaS的价值和优势,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企业会拥抱PaaS这样的形式。

很多人在说,IaaS和SaaS在挤PaaS空间,实际上这是一种融合的趋势。不管IaaS和PaaS这些概念的界限会怎样模糊,云原生应用会成为通过各种云服务进行应用交付的一种通用形态。

因此,虽然大家都是提供云服务,而且都是为了满足相应的业务场景的交付需求,但侧重点可能不一样,这种侧重点不一样不再简单是用IaaS、PaaS、SaaS来分,而更多是用业务场景及其不同抽象来区分。

爱分析:技术演进会不会出现新的路径?

鲁为民:蛮有可能。

但这个演进也不会让我们之前的研发投入打水漂。我们的产品开发一直遵循的原则是要保证架构设计要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采用灵活的技术架构,比如实现松度的耦合,用户可以方便地增加新的组件,逐渐淘汰过时的东西来满足市场需求。

另外,一个新技术的从开始兴起到实际采用有一定的时间差,像Cloud Foundry和Docker都是近年来发展的PaaS技术,它们的成熟和规模化采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不同的技术也有不同的适用环境。比如现在Docker 技术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在企业环境中也有很大市场,但是Docker的应用场景目前是开发和测试居多。而作为企业级PaaS技术来说,Cloud Foundry的技术对支持特定的规模化业务场景更加合适。

目前Cloud Foundry是全球500强的企业中在市场环境中的PaaS和容器技术的首选技术,其中超过80%的企业已经用于生产环境。Cloud Foundry 的容器使用量和规模是占绝对优势;这个也是微软不久前投资北美主要的Cloud Foundry公司Pivotal的重要理由。

爱分析:技术会成为一个很强的门槛?

鲁为民:不能过于强调技术,技术是竞争力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不充分。因为在云计算领域,技术会越来越开放,技术门槛会越来越低;封闭技术的市场之路只会越来越窄。今后竞争力会更多的体现在产品上。

云平台产品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软件,就交付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来,由于其运行的复杂性,技术的创新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流程管理的创新。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加上业务流程的管理才,才能定义出具有足够高的竞争门槛的云平台产品。

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我们结合我们团队云计算服务多年运维的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管理双管齐下,开发了满足市场需求的SRE云服务智能化运维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