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abc360创始人李晶:在线少儿英语培训运营策略

「爱分析 | iTalk 」第34期文字精华版新鲜出炉~

2017年06月11日
分享 | 李晶 整理 | 东起
  • 教育

李晶,在线教育创业者,abc360创始人&CEO。2005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2006年加入日本富士通,担任自动化测评业务负责人。2008年调任日本富士通总部,通过出色的业绩,率领团队拿下多项技术荣誉。2011年12月,回国创立abc360,带领公司发展成为千人规模的互联网英语教育平台,成为国内在线英语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

公司简介:杭州旦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在线外教英语培训,旗下品牌有abc360和兰迪少儿学科英语。

爱分析在2017年5月对abc360进行过调研,相关文章:转型青少语培,abc360小班模式能否突出重围? | 公司调研

5月25号,「爱分析 | iTalk 」第34期邀请abc360创始人李晶做客iTalk栏目,跟爱分析读者们进行互动交流,现将文字精华版整理如下:

我先简单讲一讲公司的发展历程。

abc360在2012年年初切入在线外教口语培训行业,是比较早的一家。但实际上我们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因为在创业前两年走了很多弯路,非常幸运的是弯路走下来,公司成长还可以,没有死掉。

2012-2013年,我们给自己的定义是在走“互联网思维的毒害期”。因为那两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希望做成C2C的英语交流学习平台。

当时,我们很认可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就尝试它在教育行业的打法,想办法把它应用在经营的各个方面。

现在回头看,在运营上,我们犯了几个错误:

第一, 客单价定的过低。每节20分钟的1对1课程,包月30节课,是230块钱,老师的工资是170块钱,所以每个学生一个月才赚60-70块钱。当时甚至想把价格定的比成本还低,觉得“羊毛出在狗身上”,做教育培训本身是不能赚钱的,以后赚钱的机会很多,先把自己做大再说。

不过这个想法,也是业绩快速涨起来的原因。因为12-13年,在线外教口语培训刚刚兴起,以成人为主,而成人学习的特点是急功近利和追求性价比,所以低价可以占领市场。从这个角度,我们又走对了,快速成长起来。

第二,课程过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是平台,课程就要足够多,所以我们在内部提出一个非常可笑的概念“让天下英语学习者没有找不到的教材”。大概13年一年,我们上线了40多套超过100本教材,当然说实话,都是外面拷贝过来,没有版权的。到13年年底,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我们真的变成了互联网平台,毫无用户体验,也没有标准化授课,这是公司发展前两年,我们给自己挖的一个很大的坑。

这些问题逐渐被意识到。到14年年初,越来越多的用户反馈老师上课不可控,很多时候不按照学生选的教材讲;后来我们觉得也不是老师的原因,因为教材是中文的,他们看不懂,的确还是我们的原因。另外就是反映网络的问题,即使是1对1通话效果都不好。所以我们感觉走C2C这条路不对,但到底怎么走还没想清楚。

我们就在想清楚之前,先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我们当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老师集中管理,在当时外教主要的供给地菲律宾大规模建设教学中心,运营大半年之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由于在办公室集中管理,我们可以监控老师的上课纪律,对老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另外,通过我们自己拉的专线,通话效果可以保证。

从建教学中心得到启发,我们感觉B2C应该是这个业务的一个方向,所以在14年下半年就坚定的去走,除加强后端管理外,对课程品类也做了精简。确定之后,精简速度很快,大半年时间砍掉30门课,保留17门课,15年又精简到4门课。随着营收逐渐有了一定规模,我们把原来的教材,全部改换成自己的拥有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

所以14-15年,我们确定下来走B2C网校,对老师的管理做重,课程品类做少做精。现在也尝到了一些甜头,因为项目减少,用户体验变好,营收也并不像起初担心的变少,而是变多。

15年年中,我们战略复盘,做了很重要的两个决定,一个决定开始往小班课的方向转,另一个是未来少儿业务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

这并不是通过看整个行业或者竞争对手怎么做得到的启发,而是通过我们自身。因为15年我们把保留下来的4条业务线全部独立,包括日常生活英语,商务英语,少儿英语和托福雅思口语。基于运营数据和自身团队特质分析,我们发现少儿英语业务在15年开始快速成长,这是我们当时意识到的第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1对1这个业务形态,我们遇到很多矛盾点,更多的是在后端。总体上,1对1模式在薪资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上很难满足老师,并且机构培训老师的动力天生不足。基于我们自己的这种判断分析,我们决定探索小班制。

15年10月,我们开始集结团队研发少儿小班业务,大概用了大半年时间,打磨产品,研发课程体系,制定教师培训等;16年6月,上线了在线少儿小班的语言学习品牌——兰迪学科英语。

我先大概讲讲兰迪诞生时候我们的一些考虑点,首先得定下一个基调,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第一,由于我们本身已经有1对1了,所以我们要做小班。第二,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品质导向而不是性价比导向的品牌。第三,我们是用欧美老师,而不是菲律宾老师。

基于这样一个大致的定义,我们就想它在产品本质特性能够突出哪些东西。15年8-9月份,我们探讨后定下这么几个关键词:一是“学习”,这是一个学习的品牌;二是我们希望能够在孩子学习之外,提供给他别的东西,可能是1对1产品提供不了的,所以用了“探索”。“学习”+“探索”是这个品牌的定位,这两个词的英文是Learn and Discover,也是兰迪的来源。

在15年下半年打磨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兰迪应该跟1对1课程有足够的区隔度,所以当时设计的教师的选育标准,班型,以及产品单价等,都和1对1有很大的不一样。

我们一开始是确定了1对4的班型,内部测试阶段,家长的反馈还是很不错的,然后,我们就基于这个班型测试,开始推进课程体系的研发,并在这一步的基础上开始磨班,还算都比较顺利。16年5月,我们开始上线运作,正式内部测试一个多月后,6月中旬正式对外。

产品上线后,确实也遇到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很多问题。1对4班型,我们大概坚持了3个月,发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新产品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我们当时就暂停,想到底原因出在哪。家长调研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意识形态或接受度的问题。家长觉得1对4的班是4个1对1,一节课40分钟,4个孩子,那么1个孩子只上了10分钟,按照每分钟的单价,比1对1贵太多了。

我们对这个反馈虽然感到比较吃惊,但实际上也得向现实妥协,所以当时我们开始去分析,感觉原因是,线上学英语是率先被1对1方式教育出来的,所以家长通过这种方式,有这样的认识,也不足为奇。

如果去教育家长,成本太大,而且在别人脑子里的意识,也很难教育。所以我们是顺着家长的意思,做了一定的妥协,把班型往下降,边降边测试,发现降到1对2的时候,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家长接受度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我们就把兰迪的班型变成了1对2。

班型调整是兰迪发展过程中挺重要的一件事,我们现在认识是,1对2毕竟也是一个当时向现实妥协的产物,以后还会把班型继续扩上来,包含内外两个因素,一是市场,大家是不是可以接受,二是我们在产品研发,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的科学规范性等方面,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我们当时觉得这个妥协,其实也还是不错,既让这个项目快速成长起来,又给了我们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兰迪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阶段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单月营收在100万的时候,遇到的更多问题是在排班方面,做了不少的优化,从线下小机构的排班模式,逐渐优化成2.0,3.0。单月营收突破500万的时候,更多的是运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的流程,前后端的连通性,学生服务的细节,班级群的运营等。解决排班问题,让我们的营收快速的跳了几级,解决运营问题,又让我们的营收跳了几级。当单月营收突破千万的时候,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多的是转向了教学。

我们是行业里比较“奇葩”的一家,既做过菲律宾外教又做过欧美外教,既做过小班又做过1对1,既做过成人又做过少儿,所以6种组合我们都干过,不同业务做下来,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包括小班课和1对1模式到底在运营方面有什么差别,所需要的老师素质到底有多大的差异,我们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抽其中一点,就是对于小班课和1对1的老师,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其实大众会有一些误解,觉得小班课老师素质更高一点,实际上我觉得这个认识相对是比较片面的。小班课程更讲究班级的组织和连续性,或者说是提前设计好的思路,而1对1更要求老师要灵活应变,能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所以小班的老师没有比1对1的老师要求更高。用医疗行业打个比方,小班课老师更像是做保健,不管谁来都是一样的玩法,而1对1老师更像是看病,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但为什么大家的认知是小班课老师更好呢,这是出在工资上。小班课和1对1对老师成长的天花板是不一样的,小班课老师成长的天花板相对会高一些,从收入成长上来说,1对1是从一个孩子收的钱给到老师,除非客单价非常高,要不然老师的收入就有限,在金钱的刺激上,老师的动力就不是那么足。

1对1业态很难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另外,大家可能认为上小班更累,上1对1更轻松,因为小班课的学生多一点,我们觉得这个也是比较片面的。虽然小班课面对的孩子多,但是可以把课堂活动设计的更丰富多样,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的启发和教育,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更好,另外一方面可以解放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兰迪引入了同伴学习。

我们从15年10月就确定了新的产品理念是同伴学习,在课程的研发设计阶段,加了不少这方面的考虑。几个月后,大家会看到新成立的线上小班同伴学习教育研究基金会,我们会联合这方面世界最优秀的学者,进一步深化同伴学习,在课堂中更多发挥生生互动,提高有效性和科学性,使孩子不只是提高学习效率,更多的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