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自闭症高达1%发病率,千亿康复市场谁来挖掘?

自闭症康复的商业化可能及价值所在。

2017年06月09日
指导 | 凯文 撰写 | 付亚章
  • 医疗
  • 早期干预
  • 特殊教育
  • 自闭症康复
  • 融合教育

随着自闭症发病率的增加,自闭症康复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美国对康复过程的全部买单,还是我国目前的专项补贴,最后都将由商业机构具体运作。国家政策的支持,多方需求的推动,使自闭症康复的商业化变得必要,而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供给缺口又为自闭症康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有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美丽迷人,却又独自闪烁。有人说,他们是孤独的雨人,赋有偏才,却注定难被世人理解。他们,就是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和被误解的特殊群体——自闭症人群。

自1943年首次被美国医生利奥纳多•坎纳(Leo Kanner)定义以来,自闭症的相关研究便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摸索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自闭症的诊断分类才达到统一。

我国的相关研究正是起步于此。1982年,中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并探讨自闭症,其后,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患者样本的增多以及社会认知的推动,自闭症研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自闭症发病率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与中国情况类似,美国的自闭症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2016年报告,美国3至17岁儿童自闭症发生率达1/45(2.2%),而我国自闭症患病率约1%,自闭症人群超1000万,自闭症儿童超200万,并仍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

随着自闭症在儿童中发病率不断升高,一些自闭症康复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看似本应由社会公益解决的问题,在面对我国不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国家、学校、家长及自闭症儿童多方的强烈需求时,选择了更为高效的商业化解决路径。

对比美国市场,我们认为,我国的自闭症康复市场可达千亿规模,但目前仅有的千余家中小型康复机构,尚无法满足高达200万的自闭症儿童需求,整体市场大有可为。

爱分析经过调研,将通过本报告为大家阐明自闭症康复市场商业化必要性,梳理我国自闭症康复市场各环节的市场状况和供给情况,为市场新入者及关注该领域的投资机构提供参考。

康复补贴和入学支持的双重利好

美国作为自闭症研究的先行者,不仅在医疗诊断方面树立了典范,而且在帮扶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受益于美国的高福利制度,以及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其自闭症康复过程采用了政府全程买单,康复机构具体执行的方式。

而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政府只是采用了专项费用补贴的支持方式。

自2006年自闭症被正式列入精神残疾以来,国家和地方便出台了针对性的补贴政策。以北京市为例,0-6岁的自闭症儿童每年可以享受北京和中残联提供的4.8万元康复补贴,这笔费用需用于康复疗育。实际上,专项的补贴款项直接划转至了康复机构名下。

除补贴政策外,国家对自闭症儿童的入学教育也发布了相应的政策。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入学零拒绝”政策,2017年正式立法,并已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从法律层面为自闭症儿童接受普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不完善的福利制度和专项的补贴政策,带动了康复机构的兴办,“入学零拒绝”政策则打开了康复后市场的大门。双重政策的利好提供了健康有力的市场环境,但机构发展的动力则来自多方需求的推动。

多方需求推动自闭症康复商业化发展

由于自闭症无法根治,持续的治疗康复将贯穿患者一生。漫长的康复过程涉及多项环节,关系多个主体,也因此受到了多方需求的共同推动。

首先,国家挽救经济损失的需求。

自闭症人群社会能力的缺陷造成了高额的经济损失。据心知持研究,美国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350亿美元,与癌症每年1800亿美元的损失相接近。据此推算,我国每年自闭症相关的经济损失达百亿元规模。

因此,早期疗育和融合教育作为赋予自闭症患者社会化能力,降低经济损失的有效方式,将享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补贴。

其次,自闭症人群自我发展的需求。

相较于20年前,我国当前自闭症患者数量上升近百余倍。人数激增,加上无法根治的特性,对自闭症康复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自闭症患者的逐渐成长,其康复需求也将从单一的早期疗育,转变为早期疗育和融合教育并重的康复模式。

最后,校方同家长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正常教育的需求。

面对“入学零拒绝”的法律政策,校方迫切需要外部专业力量的支持和指导,而家长又急切想让孩子融入正常的教学环境。因此,针对自闭症儿童入学前期的行为干预和入学后期的融合教育的需求则变得日益强烈。

综上,无论是美国政府的全程买单,还是国内政府的部分补贴,都只是解决了谁来付费的问题。但面对急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只有商业力量的介入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因此,就其商业价值而言,自闭症康复各环节的市场情况和供给状况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环节构建千亿自闭症康复市场

广义来看,自闭症康复包括康复前环节、康复环节和康复后环节。三大环节的有机运行组成了协调统一的自闭症康复市场。

自闭症康复是终身性的服务,最前端是前期诊断,属于康复前环节;随后是早期疗育,属于康复环节;再往后就是康复后环节,包括后期教育,自主生活和就业。

受限于无法根治且终身携带的特性,自闭症行业几乎不存在诊断医疗市场,市场重心在康复环节和康复后环节。

由于国内自闭症研究和康复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早期阶段。最早诊断出来的自闭症患者,如今也才三十岁左右,涉及康复后端的事情还比较少,目前市场仍以早期干预和融合教育为主。

随着自闭症发病人数的增加,政府补贴力度的加大以及自闭症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预计2027年,早期干预和融合教育两大环节的市场规模将高达千亿元。

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通过行为干预,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能力进行改进。据估算,目前早期干预市场规模近600亿元,在这个市场中,主要由以下四类主体构成。

首先,政府采购主体,主要为公办康复机构,包括中央财政项目、地方政府项目和区县项目。

其次,地方性垄断机构,一般为民非企。垄断现象在康复市场普遍存在,一些城市一旦进入某个康复机构,就可以独享残联的补贴,其他机构很难进去。

再次,小作坊式看护机构,平均每家机构覆盖十余名孩子,虽营收不高,但数量众多,也是整个康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组成。

最后,商业机构主体,包括感统训练机构,如金色雨林。商业机构不拿政府补贴,自负盈亏。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指让自闭症儿童跟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主要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和职业教育阶段。

融合教育主要是解决自闭症人群将来社会化的问题,目前以学前融合教育和入学后校园支持为主要服务形式,如心知持提供的专业PA(personal assistant)服务和影子教师的一对一陪伴和指导服务。

目前,美国K12阶段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占比13%达650万人,根据各州统计数据汇总,美国政府每年特殊教育经费开支达760亿美元,平均每年为每位特殊教育学生负担1.2万美元。

因此,对标美国市场情况,并考虑到我国自闭症家庭实际支付能力及政府补贴金额,按国内200万自闭症儿童,每年人均消费提升至4万元推算,预计2027年,自闭症教育市场规模将达800亿元。

康复环节再往后延伸,就是成人市场,主要包括自主生活和就业,贯穿自闭症患者一生。其中,自主生活指的是自闭症成年人的居住需求。托养和隔离的方式不适用于自闭症成年人,而结伴居住或者有协助地在社区居住,则是成年自闭症患者的主要生活方式。

由于目前成年自闭症人数少,长达40-50年的生活将成为社会难题。考虑到我国最早诊断出来的自闭症患者也才三十多岁,我们预计,大龄自闭症人群的生活服务等需求将持续增加,并将于十年后达到高峰。

康复环节占比大,市场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看,我国自闭症康复市场仍以康复环节(早期干预)为主,康复环节和康复后环节的比重达5:1,而国际上两环节比重则为1:1。

我国康复市场的严重失衡主要受两因素影响:第一,政府补贴早期干预机构,如大米小米等,而对于成年服务市场则无补贴;第二,政府投资设立一些康复救助项目,如七彩梦等,而暂时对康复后机构无投资。

机构数量有限,专业老师稀缺

结合自闭症儿童数量来看,即使是占比最大的康复环节,其供给依旧存在巨大缺口。

据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研究,截止2016年9月,在中残联注册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共1345家,北京市定点康复机构约50家。其中,近50%的康复机构是由家长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创办的,服务对象集中在3-6岁区间,但机构呈小型化,学员在30人以下的占一半左右。

因此,千余家的服务机构,与多达200万自闭症儿童之间仍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

占比最大的康复环节尚是如此,处于起步阶段的康复后环节的供给则更为空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专业性融合教育服务机构空缺。

1993年,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自闭症教育机构星星雨诞生,弥补了自闭症早期干预市场的空白。而在自闭症儿童入学教育方面,相关法律于今年才开始实施,

因此,受制于立法的缓慢推动,国内市场能提供融合教育服务的机构屈指可数。

其次,专业影子教师存在巨大缺口。

影子教师作为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融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5年,我国K12阶段教师共1377万人。参考美国K12阶段教师与影子教师比例3:1,考虑我国融合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预计我国K12阶段教师与影子教师比例将达9:1,影子教师数需求量为153万。

综上,康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均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市场需要更多的参与者进入。因此,现有市场参与者的表现则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康复市场参与者构成

通过市场分析和爱分析调研,我们选取出了16家代表机构,并从服务形态和康复阶段两个维度进行了如下分类。

康复阶段

基于上文分析,自闭症康复阶段主要包括康复环节和康复后环节。其中,康复环节主要提供早期干预服务,包括对自闭症儿童的直接干预,和对家长及影子教师的专业培训,而康复后环节主要提供入学融合教育服务和成人服务,包括校园支持以及成年自闭症患者生活服务和就业帮助服务。

服务形态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康复机构出现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服务形态。

由于自闭症康复需要进行一定的行为干预、游戏互动和情感交流,因此,线下服务是面向自闭症儿童最为有效的康复方式,且多数康复机构都是以线下形式运营的,如成立最早的星星雨和全国性连锁康复机构五彩鹿等。

但另一方面,自闭症成因复杂,疗育困难,康复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不仅涉及对自闭症儿童的直接干预过程,而且涉及前期评估、方案制定以及对家长和辅助教师的培训。因此,线上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多是以此为出发点,提供疗育前专业测评、疗育方案制定以及对家长及教师的线上课堂培训,如首款谱系儿童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和孤独症康复教育人员在线教育平台恩启云课堂。

自闭症康复潜力机构

综上,考虑到康复环节的线下机构重资金,难运营,区域分散,机构混杂的特性,我们更看好注重科学测评、教师培训和家长教育的线上专业平台,并看好入局康复后环节的先发机构。基于此,特选取以下三家代表性机构作为参考。

恩启自闭症康复平台

恩启自闭症康复平台,成立于2014年,其产品和服务以线上为主,包括恩启云课堂、VB-MAPP评测助手、孤独症教师机构认证查询系统、自媒体和社区。

恩启云课堂是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之一。其在线课程分为免费的公益性质在线课程和收费在线课程,自闭症在线评估软件VB-MAPP是恩启引进的一个特色项目,已成为官方推荐的自闭症评估标准之一。通过在线评估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为对症下药的康复教育提供参考。

目前,凭借在线康复教育课程和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评测软件,恩启已实现了收支平衡。未来,我们认为,随着恩启线上平台的完善和影响力的提升,其将用自己的课件、评估软件和师资,向外输出管理模式、课程内容和教材,从而形成新的收入来源。

ALSOLIFE平台

ALSOLIFE平台,创办于2017年2月,是基于郭延庆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ALSO”理念,由三位自闭症儿童家长打造的首款谱系儿童评估干预平台。

ALSOLIFE的定位是一套给家长使用的评估干预平台,其重要性在于督促家长在家中按照先前设定的计划给孩子训练,但ALSOLIFE所提供的功能,只是对学校、机构教育的补充,并不能替代真正老师的作用。

目前,ALSOLIFE仍未完全对外开放,采用限制入群和注册邀请码。我们认为,ALSOLIFE从家长端切入,易建立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也利于其快速发展,预计未来,ALSOLIFE将延长服务环节,提供全生涯教育服务。

心知持

心知持,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上学支持的专业机构。

目前,心知持开设有“PAC孵化”项目(上学支持专业服务机构),通过整合心智行业内的优质资源,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解决心智障碍孩子上普学缺乏本地化专业支持的痛点。截止2017年1月,心知持已为北京地区的7所学校的自闭症孩子提供了上学支持。预计2017年,心知持将覆盖杭州、成都、天津等地区。

我们认为,作为国内融合教育的先行者,心知持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示范效应。从提供影子教师服务出发,可获得稳定的现金收入,利于打通融合教育全环节,丰富产品形态。

关注爱分析订阅号(ifenxicom),回复“ 自闭症康复”即可获得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