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大象保险杨喆:用数据为用户匹配保险,终极目标是一人一险

定制化保险要做好数据匹配能力。

2017年04月17日
调研 | 薛凯丽 青川 撰写 | 青川
  • 大数据
  • 互联网保险
  • 金融

互联网保险作为金融科技一个细分领域,正逐渐受到关注。这一领域玩家各不相同,玩法也迥异,既有持牌互联网保险公司,也有保险中介的互联网化。成立于2015年8月的大象保险则定位于保险智能服务,2016年保费收入达1000万元。

与多数创业团队出身保险业不同,大象保险核心团队均为技术出身。其CEO杨喆曾在阿里云负责云计算产品设计,之后加入华为,负责大数据平台的产品设计,具有多年大数据领域经验,技术背景深厚。

正因为创始团队的技术背景,大象保险在定位上偏重保险技术服务,利用大数据为C端用户匹配保险。此外,大象保险还开发了PaaS平台,向有需要的场景方开放,比如之前合作过的墨迹天气、BLUED等。

在商业模式上,大象保险的互联网基因也更明显。杨喆在访谈中表示,从长远来看,大象保险的核心盈利模式不单是佣金收入,更是希望将积累的用户数据商业化。杨喆认为,虽然暂时没有行之有效的数据商业化模式,但随着数据积累,大象保险会找到获益机会。

在用户获取上,杨喆认为,目前国内保险意识尚不成熟,大部分人缺乏购买保险的意识和动机。因此对大象保险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有保险意识的用户,告知用户可能存在的保障缺失。

据杨喆提供的数据,大象保险成立一年多,已经积累了100余万注册用户,其中交易用户达30-40%。

在产品设计上,大象保险一方面筛选市面上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联合定制保险,目前以人身险为主要险种。

在杨喆看来,未来保险要做到“因人而保”,根据每个用户的不同特点为其定制保险。在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达不到的情况下,大象保险主要是积累足够多的保险产品,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为用户进行匹配。

近日,爱分析对大象保险创始人&CEO杨喆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杨喆分享了大象保险的运营现状、战略规划,并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趋势发表了见解,现摘选部分内容如下。

互联网保险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爱分析:根据保监会数据,2016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6%,而2015年同比增长159%,这表明互联网保险发展速度在放缓?

杨喆:首先,保监会关于互联网保险的数据涵盖范围很大,包括保险公司电子商务化、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等。虽然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能达2000多亿,实际上纯互联网保险体量并没有那么大。

其次是增速问题,因为保监会数据涵盖范围大,所以会受到政府政策、大保险公司业务策略的影响。在刘士余主席提出赶走野蛮人的说法之后,保监会开始优化保险市场中理财险的市场份额。

2015年,理财险在互联网保险销售中占了很大比例,很多小型保险公司大部分业务收入来源于理财型或两全型保险,这是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下滑的部分原因。

目前,行业内并没有标准方法来界定互联网保险的范围,因此关于体量、发展水平并没有权威的数据,但我相信互联网保险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爱分析:从政策层面看,理财险是否已在互联网保险中出局?

杨喆:保险本身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风险保障,另一个是财富稳健增值。稳健增值,有别于相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保监会的监管倾向是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但不是说不做增值型保险,而是要稳健增值,利率正常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财险肯定还会有,但不会去做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也是一样,中产阶级财富需要合理分布。在理财观念成熟的国家,居民会考虑投入固定资产、基金、股票以及保险资金的比例,国内发展趋势也一样。

爱分析:比价平台是互联网保险的一条可行之路吗?

杨喆:首先,比价平台在国外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用户接受程度也较高。因为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中,用户保险理念健全,知道需要购买什么样的商业保险。

但国内保险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只占很小部分,用户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还不到位。另外,用户对保险的理解还不足,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

所以这个阶段比价不是用户最优先选择的方式,如果用户不需要,再便宜也不会去购买,这是互联网保险比价和特卖平台当前的现状。

爱分析:保费比较高的长期寿险、理财险是否适合互联网化?

杨喆:适不适合互联网化不是由产品类型决定,而是由用户需求、消费习惯和接受程度决定的。

几年前,我在阿里负责双十一保障,那时双十一大部分流量来源于电脑端,大家网络抢购还是通过电脑去浏览,因为用户觉得这样看到的信息更全。但是去年的双十一,移动端销量占比已达百分之八九十,用户消费习惯变化明显。

从余额宝兴起开始,用户对互联网理财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保险在严格的监管框架内,风险是很低的,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风险高于保险产品,用户也愿意承担风险来获取高收益。

因此只要用户对产品有需求,就适合在互联网上销售。目前感觉不好销售,一方面由于过去代理人的误导,导致大众对保险有一定的理解误区,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保险渗透率不高。

随着大家保险意识逐步提升,对大额保险接受程度肯定越来越高,比如今年我们十年期、二十年期缴费的重疾险销售比例有明显的提升。

定制化保险难点是数据匹配能力

爱分析:很多互联网保险公司在拓展线下渠道,如何看待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杨喆: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碰撞的时候,大家会讨论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其实互联网不是要颠覆传统行业,而是传统行业产业升级的方式,所以未来保险发展不存在绝对的线上或线下,而是通过融合的、更高效的方式帮助消费者。

在线寻找用户需求点、满足用户需求效率更高,但如果某些关键节点无法在线完成,就需要线下面对面的服务。所以线上线下肯定是相互结合的,不能只依赖某一方面。

爱分析:从事定制化保险有何难点?

杨喆:定制化解决方案有几个难点,第一是保险产品需要保险公司去保监会备案,所以背后支撑的保险公司数量必须足够多,配合足够紧密。这样我们的创新方案才能得到及时响应。有些方案如果无法通过一家保险公司核保,就需要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完成。

第二是大数据的匹配能力。传统保险代理人通过人工判断的方式去匹配、售卖保险,保险是否适合用户取决于保险代理人的水准和职业操守。而我们做定制化方案,需要用大数据的方式进行匹配,核心在于采集的数据、建立的模型够不够精准,数据积累是不是足够多、足够有效,数据要满足多样性、丰富性、时效性。

第三是有没有强大的运营和服务体系,让保险产品在合适时间触达用户。保险产品时效性较为明显,可能用户在某个时间点有很强的购买愿望,过了这个时间点需求就比较弱,因为保险需求不属于吃喝住行等一级需求,所以到达时机很关键。

爱分析:大象保险通过哪些方式获取数据?

杨喆:我们团队拥有较好的大数据背景,我和CTO陈龙有多年的互联网金融数据搭建和分析的经历,所以我们从创业开始就非常重视数据积累,而不是到某个阶段才想到大数据。

在数据获取上,我们首先会收集平台上的用户数据,包括所有的用户行为。其次会跟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征信机构合作,比如芝麻信用、同盾等,补充我们平台没有的数据。再次通过合作的场景方,覆盖很多平台上没有的用户数据。最后,一些小型保险公司没有数据挖掘、数据建模的能力,会把数据分享给我们,联合研发新产品。

爱分析:哪些用户数据对互联网保险最重要?

杨喆:第一,央行的标准征信数据肯定要参考,如果用户在银行有违约行为,那是有不可信倾向的。

第二是用户的历史数据。比如医保相关的数据,可以防范带病投保等欺诈行为。

第三是用户日常的互联网数据。可以根据用户行为为其匹配险种,比如一个用户两地迁移频繁,那么意外险的匹配分数会高。

保险产品要满足用户不同时期的需求

爱分析:如何进行获客?

杨喆:我们获客方式有很多,第一是互联网推广,包括应用市场等渠道。第二会跟垂直领域平台合作,把保险能力标准化,开放给有需要的互联网平台。第三是强化品牌,在行业内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爱分析:如何提高用户的保险需求?

杨喆:保险不是高频的消费场景,需求肯定不如外卖这种生活服务类高,但是作为金融平台,保险的使用频率还是可以的。

一个保险用户会有多种保险需求,比如商务、家庭出行时的意外险需求;还会有短期健康险、财富稳健增长的诉求,同时还夹杂着长期健康险或者寿险的需求。

同一用户随着年龄段的变化,对保险的需求也会有变化,他在上学期间、刚工作期间和生儿育女期间保障需求是时刻变化的。所以保险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一个持续服务的过程。

未来保险要做到“因人而保”,个性化定制。这样更精准,划分肯定也越来越细。

爱分析:用户习惯的改变是否会影响保险产品创新?

杨喆:保险创新源于用户需求理解和产品提供能力,而不在于用户时间是碎片化,还是固定的大段时间,或者用户通过什么样的终端去购买。所以还是要落在用户需求。

爱分析:目前保险设计还无法做到一人一险,那大象保险如何为用户匹配更合适的保险呢?

杨喆:保险行业数据库中有几万种保险,而且不同保险间差异化非常大。通过不同产品的组合能交叉出非常多的方案,而这些产品有的性价比高,有的性价比低。

我们的工作是积累足够大的产品库,才能通过大数据为用户匹配更有针对性的方案。目前大象保险有三分之一的险种是基于大数据定制出来的,通过数据模型筛选、设计的保险产品与用户需求的匹配也更精准,最终能实现“因人而保”。

随着监管开放,我们的产品库在不断扩充,匹配能力在逐渐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