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理财业务支撑京东金融过半估值,未来想象空间有多大

背靠2亿用户,智能投顾,场景化理财前景如何?

2017年02月14日
撰写 | 张扬
  • 场景理财
  • 财富管理
  • 金融
  • 智能投顾

京东金融成立于2013年10月,是京东集团旗下金融科技公司。

京东金融于2016年3月完成了10亿美金A轮融资,投后估值70亿美金,约为蚂蚁金服估值的六分之一。2016年11月,京东集团宣布,京东金融将脱离集团独立运营。

依靠京东商城近2亿活跃用户,几十万供应商,以及线下物流体系积累的大量数据,京东金融发展迅速,只用了3年时间就发展成了全品类的金融科技公司,跻身一线巨头,相比之下,阿里打造蚂蚁金服花了12年时间,

目前为止,京东金融一共有7大业务板块以及新成立的金融科技部,分别涵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众筹、证券、保险和支付等领域。

理财板块同比增速2倍以上

京东金融是典型的电商系互金平台,根据爱分析发布的财富管理榜单,京东金融的理财板块估值235亿,支撑整体估值的一半。

日前,陈生强在年会上透露,2016年财富管理板块资产管理规模(AUM)和利润均同比增长了两倍以上,位居综合理财行业的前三名。

每一个互金平台都有自身独特的资产禀赋,这种特色也决定了其自身的运营策略和战略导向。

首先,京东商城以3C类商品起家,客群用户偏男性,适合做财富管理业务。

其次,就资产端风控而言,拥有消费金融业务线的京东金融与单一财富管理平台相比,对底层资产的风控能力更强。

同时,坐拥京东商城这个最大的消费场景,京东金融不断推出创新型场景化理财,将消费金融客户转化为财富管理客户。

理财业务支撑京东金融过半估值,未来想象空间有多大

用户是理财板块的核心优势,继续加大对京东商城的渗透率

用户是京东金融财富管理业务的优势,包括C端零售客户和B端企业客户。

零售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于用户量,庞大的用户量可以保证资产发行的效率和较低的获客成本。京东商城为京东金融带来了大量的用户转化。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目前京东商城的GMV高达6500亿,活跃用户近2亿。据了解,京东金融板块里用户量最大的保险业务已经有1亿用户,而消费金融领域的京东白条有近千万用户。

而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2016年三季报,移动端月活4.7亿,而蚂蚁金服用户超3亿(含余额宝),渗透率超60%。因此,京东金融在理财板块上还需要加大渗透率,以扩大用户规模。

另一方面,京东从3C、IT类产品起家,因此用户以男性为主,且年龄偏大,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沿海城市。显然,男性客户的财富管理和尝试新产品的意愿较强。同时,年龄层次偏大也意味着这些客群有更多的财富来打理。

这和蚂蚁聚宝的客户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蚂蚁聚宝大众投资人大数据分析》,蚂蚁聚宝上单笔投资金额1000元以下的用户高达71%,80后、90后的客户占比81%,说明投资者年轻化,可投资资产较少。

同时,数据也显示,蚂蚁聚宝上大部分客户不懂得分散投资,同时投资2只及以上基金的用户仅占30%(不含余额宝),人均基金持有时长仅48天,缺少长期投资心态。与蚂蚁聚宝相比,京东金融的C端用户结构更适合做财富管理。

除了C端用户,京东金融在企业端理财层面,也具有用户优势。

京东金融最初的产品就是针对B端的供应链金融,2013年推出的“京保贝”已累计服务2000多家供应商;“京小贷”实现了对京东体系内供应商和商家的全覆盖,且至2016年底,“京小贷”累计为超过5万个店铺开通了贷款资格。

除了融资需求,企业理财需求也是京东金融可以切入的一块大市场。京东金融已经针对供应商推出了“企业金库”,提供企业现金管理。

资产获取和风控能力占优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企业效益下滑,优质资产供给减少。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生存难题已不再是资金,而是优质资产,因为资产质量直接决定着机构销售业绩和兑付风险水平。

一般而言,对于资产方,选择发行平台主要会考虑资金成本和发行效率。京东金融由于其品牌效应能够让投资者接受较低的利率,同时其巨大的流量能够保证资产高效发行。

对于财富管理平台而言,针对底层资产的风控能力也是另外一个关键能力。一般而言,财富管理平台在资产端风控上处于弱势地位,平台即使能拿到资产端的运营数据,由于成本过高,也很难深入到底层资产的风控流程当中去。

比如2016年底爆发的侨兴债违约事件,原因之一就在于招财宝只做到了对资产端的主体风控,引入了保险公司进行增信,但并没有穿透底层资产去做风控。

而京东金融的核心业务就是消费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风控是其生存发展的核心能力。

目前已为2亿个人用户和十多万企业做过风险评估,有四大风控体系,100个子模型和3万多模型变量。

同时,京东金融推出消费金融资产ABS云,也是对于底层资产风控和定价能力的体现。因此,对于平台上的资产端,京东金融有机会凭借其强大的风控能力去穿透底层资产做风控。

覆盖全品类理财业务

京东金融的财富管理业务在2015年成立以来,发展出了两个板块,分别是理财和最近上线的东家财富。从顺序上看,是从现金类资产的货币基金、固收产品到权益类资产,再到高端的私募产品。

理财板块目前包括京东小金库、小白理财、基金理财、票据理财、定期理财、固收理财等业务线,从收益层面上覆盖了浮动和固定,从期限层面上覆盖了活期、定期产品。

就销售额而言,按照行业经验,非标产品和现金管理型产品(货币基金)是占主要的交易额。

理财业务支撑京东金融过半估值,未来想象空间有多大

发展智能投顾,做精确匹配

理财产品线的增加奠定了资产配置基础,也催生了整合产品线的需求。同时,不同于固收类非标产品,权益类资产对于投顾有强烈需求。

在此背景下,京东金融在2015年8月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出了京东智投。京东智投的两个关键维度是交互和匹配。

交互的含义是机器人投顾充当理财师的角色与人进行交互,了解客户需求,即KYC。KYC能够帮助平台将客群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策略。

就具体方法而言,目前京东智投采用7道风险评测题目:包括用户年龄、年收入、投资资产、投资经验、投资期限、投资目标、能承受最大投资损失等,来了解客户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当然,这7道题只是KYC的简化版,据了解,现在京东金融内部大数据模型已经有几百个变量了。京东为了用户体验把复杂的模型在后台搭建起来,由繁入简,把简化的版本输出给用户。

匹配的含义是,用精准维度进行用户画像,将产品风险等级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匹配,为客户创建最优投资组合,同时激活平台产品线。

在美国,零售财富管理平台已普遍采用智能投顾,来提高用户投资效率。例如,美国领航基金的数字化资产配置规模已达310亿美元,例如嘉信理财的智能投顾规模53亿美金。

相比于创新型的智能投顾公司,京东金融这样的大型财富管理平台有着显著优势。

首先,智能投顾本身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创业公司难以获得较高的技术壁垒。其次,京东金融自带巨大的流量,不用担心获客问题,而创业公司还要考虑获客成本。同时,京东金融可以降低向用户收取的服务费,由资产端承担主要成本,获得价格优势。

因此,智能投顾未来在京东金融里将会定位于一种获客的增值服务和提升投资者效率的工具。

东家财富模式或面临转变

京东金融曾表示,权益类资产是互联网理财趋势,成立东家财富正是顺应这个趋势。东家财富定位于高端理财,投资门槛为100万,目前上线了私募股权、私募证券和类固收资产。

不同于固收类产品,权益类资产不用平台承担兑付风险,且费率高、金额大能有效提升资产管理规模,增厚利润,今年陆金所也上线了高端理财板块。

然而,大额私募基金销售都需要通过线下来完成,比如美股上市公司诺亚财富就有1000多名专职理财师,陆金所也可以依靠平安体系内线下团队营销。但对于京东金融而言,大量铺设线下团队显然不是其风格。

因此,未来京东金融或通过理财师平台众包模式,和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合作。

理财业务支撑京东金融过半估值,未来想象空间有多大

产品创新-场景化理财

今年以来,场景化金融蔚然成风。比如,互联网金融热点从P2P借贷转向了有场景的消费金融,同样地,在财富管理领域,各类理财场景也被开发出来并寄予厚望。

然而,同样是场景金融,消费金融和场景化理财的意义不同。消费金融能够帮助互金平台更好地控制和降低风险,而场景化理财更多地是一种获客方式和个性化定制理财计划的增值服务。

对于京东金融而言,场景化是其核心战略之一。由于缺乏像支付宝这样的C端支付产品,京东金融需要通过场景化来转化商城的客户,场景化理财就是这种战略的体现。

场景化理财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场景端出发,针对场景开发理财产品,这种方式能够使得产品和场景的切合程度更高。

第二种模式是从既有的金融产品出发,对接、挖掘理财场景。例如京东金融推出的工资理财、京东宝宝金罐等个性化资产配置场景。

然而,听上去美好的场景理财却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首先是转化率问题。毕竟影响理财需求因素不单纯是场景,也包括用户投资资产、风险承受能力等,因此即使用户身处场景中参与理财转化率也有待验证。

其次,比较适合搭载理财产品的场景也有限,在大量场景中能够对接理财的并不多,比如出行、外卖、娱乐等。同时,场景理财竞争壁垒较低,一旦被竞争者模仿,很容易成为红海。

2017,财富管理板块路在何方

财富管理平台,本质上就是对接资产端和资金端的桥梁。

资产端方面,京东金融凭借大平台的流量优势能够获取优质资产。同时,行业里平台做资管的趋势逐渐形成,对京东金融而言,发力资管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桥梁的意义在于匹配,京东金融凭借智能投顾,能够在服务更多长尾客户的同时,整合理财产品线。然而,市场对于智能投顾的接受程度还需要时间检验。

资金端的核心是获客能力。京东金融背靠京东2亿活跃用户,但相比蚂蚁金服之于阿里巴巴,渗透率还不够高,但潜力很大。